没有科技含量,无以成就现代金融。传统银行曾遭受质疑,被称为“21世纪将要灭绝的恐龙”。然而,通过不断拥抱科技颠覆自身,中国的金融业实现了脱胎换骨。上月末结束的年报季,银行继续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历来稳健的经营传统插上科技打造的灵活高效“翅膀”,“大象”也能翩翩起舞。
■ 建行 “小龙人”机器人为客户提供服务 图 IC
1
金融“高速路”行如飞 人工智能前景广阔
5月8日,在“智见未来·2019年智能金融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讲述了多年前记忆深刻的一次会面。
1996年,成立不久的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创始人一行来中国人民银行拜访。创始人介绍说,这家诞生在美国的新银行没有网点,完全是网上的虚拟银行,还讲了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传统银行一笔交易,成本1.07美元,他们银行一笔交易,成本0.07美元。“因为成本低,我们银行能给客户更好的回报。”一席话,让人强烈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中国的金融业必须加快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1998年起,中国加快了互联网在金融方面的应用。
到现在,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世界领先,背后是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的“高速公路”,各家银行的电子银行担当强大后盾。电子银行将物理网点搬到了智能手机上,当前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柜面交易替代率已普遍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的个人金融需求,在屏幕上点点划划间便能轻松搞定。
下一步,金融行业将进一步拓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应用。以生物识别技术为代表的身份识别手段逐步推广使用,农行、招行陆续推出了ATM刷脸取款,还有银行采用声纹识别帮助验证身份。人工智能客服上岗,大幅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就拿浦发银行2018年年报来说,科技被列入核心竞争力,联合百度、华为等设立六大创新实验室,携手微软等成立科技合作共同体,推进金融科技成果应用。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近日表示,国家“智能+”战略引领各行业智能化升级浪潮,深入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为金融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力、新生态,更赋予了新的使命。
2
专供小微便利个人 金融服务更加贴心
科技发力,降低成本。传统金融一直难以照顾周全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享受到了“阳光普照”,金融服务更加贴心。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银行业正拥抱金融科技,加快向数字化、轻型化、平台化转型,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30日,网商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2018年网商银行净利润6.7亿元,在目前所有已公布年报或财报的银行中,利润几乎垫底。但同时,网商银行和合作伙伴一起服务的小微商家已超过1600万家。网商银行新任行长金晓龙认为,这些小微商家中的大部分,是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路边店,它们构成了中国民营经济中的毛细血管,最微小也最有活力。每贷款1万元,能为店铺带来3万-5万元的营收。网商银行今年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继续服务更多的小微商家,并尽力降低给小微商家的贷款利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每户小型企业能带动7-8人就业,一户个体工商户能带动2.9人就业。帮助小微商家,就是在助力经济发展。
5月6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一批金融科技成果及便民的普惠金融举措亮相。金融业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在惠民应用方面,提供了智慧出行、数字餐厅、数字零售、数字景区、校园、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众多综合支付解决方案。银联基于车牌识别的无感支付服务,使原先30秒左右的车辆离场时间减至4秒。各类支付产品向二级地市、县乡市场下沉,覆盖更多消费场景,同时加强欺诈风险防控。
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建设银行派出可爱呆萌的AI机器人“小龙人”担任“展厅助理”,提供智能导航和专业讲解,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客人聊天。各项业务科技新成果中,“惠懂你”APP在银行业水平领先。这款集成额度试算、预约开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指数调查问卷等功能的一站式信贷服务APP,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触手可及的银行信贷服务,目前已累计下载量近900万次,绑定使用企业超142万户。
3
人才需求现新趋势 青睐理工专业学子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金融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截至2018年末,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达到1605家。在最新一期英国独立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强大的、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2018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6万,仅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3%。相较于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的5%,纽约的10%,上海金融人才还有较大缺口。
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下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新一代科技革命对金融行业的深度渗透和重构,都对金融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趋势已然出现,除了金融专业类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越来越青睐理工科毕业生。前不久,一位股份制银行行长告诉记者,他们银行过去一年新招入行的应届毕业生,50%有学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的背景,而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新员工中才占小半部分。银行内部岗位也因为科技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两年来减少了3000个运营人员,很多人转岗为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零售理财经理等。另一家大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他们从前年开始就大量招收IT人才,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后上手很快,更能产出超越金融知识方面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