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中国老百姓重农重工而轻商,所以不太懂得赚钱,也就一直不怎么富裕,要想积攒点钱的话,门路无非一个——省吃俭用,从口中抠财。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小时候经常干这“营生”:省下五分或一毛家里大人给的点心钱,“挪”作储蓄,等积攒到十块“大洋”的时候又往往被急用钱的父母征用了。虽然当时有点心疼,但因为能为家里作贡献,其实内心也很高兴的。
国家经济开放以后,人们开始有了经济头脑,经商意识普遍增强了,很多人下海经商做起了买卖。我总觉得,所谓“和气生财”、诚信经商、注重口碑等经商的道理,一些初入商海的人并不讲究。很多人急吼吼地,不管自己是不是懂行,什么生意最赚钱做什么,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今天还做水产的张三李四,明天贩起了西瓜,后天又倒腾钢材了。做自己都不辨好坏的东西,怎么能保证对消费者负责呢?所以卖的货色有时以次充好,质次价高,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人财是发了,但见利忘义,我以为总不能长久,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甚至连自己这一代都没坚持住。
我以为,商海沉浮,要长久,要可持续发展,得讲究一个“义”字。“义”是一个清晰的坐标,是一盏明亮的航灯,可以帮助在商海中谋生的人于汹涌的浪涛中看清自身的航向,不致被湮没。
一个人心中有义,行为中便有德,老百姓的口中就为他树了碑,就生成了好的名声,于是便近悦远来,门庭若市。名声其实就是品牌,好的品牌不但惠及自身,且泽被后代,子孙后代都能享用。像享誉全国近百年,乃至国际有名的全聚德、狗不理、雷允上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说,以“口”生财,应当是商人们的致富秘诀。但是,举义行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在商业行为的整个过程中自觉地增加经济成本投入,并从中持续稳定地获得长久收益。而当今为商者中有多少人懂得这样的道理,愿意实行这样的做法呢?
曾经从国内的报章上读到一则新闻,大有感慨。它说的是广州市政府收到来自欧洲一家公司的传真文件,称广州某座65年桥龄的大桥,所用的钢材已到了百年“高龄”,进入了疲劳期,建议广州市政府尽快对大桥做一次疲劳期测试,以免出现意外。原来,当初建桥时用的钢铁是该公司拆自欧洲某地旧建筑物上的,而当时那座建筑就有三十多年历史,因此建造大桥的钢铁已快进入警戒阶段。报道说,令人感慨的是65年前的一桩买卖,买方的责任人早已变换了几茬,也许根本不记得,但卖的人却一直惦记着,还转弯抹角一路找到现政府如实通报。因此在我看来,这家欧洲公司的做法无疑是一大义举,间接地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啊!也许我们国人此前并不知道这家公司,更谈不上了解,但是相信现在对于这家企业,人们不仅有好感,而且更感觉值得信赖,更愿意和它做生意。所以这家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如此义举,一定比它投放成千上万亿元的企业广告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这,就是口碑的力量。我想若我是桥梁建造人,我若是钢铁买家的话,首先要找的就一定是这家公司,买一个百年放心啊!
而于这则新闻发生的同时,国内众多报道对于如今城市中耸立的无数外墙贴着巨幅玻璃的高楼大厦发出了担忧,不少高楼玻璃幕墙使用的黏合剂已进入十年疲劳期,现在悬挂在无数路人头上的玻璃块无疑像一枚枚不知何时爆炸的定时炸弹,事实上目前已出现一些玻璃幕墙砸伤路人的报道。这类问题必须及时予以解决,可问题由谁解决呢?是买家,还是卖家,如果是后者,十年以来又有多少卖家还在呢?恐怕其中不少在卖完了一批批玻璃幕墙后,早摇身一变卖起了其他赚钱的货色吧。大家看看,最先将这危害性说出来的还是有良心的建筑专家,而不是当时多如牛毛的卖家,他们赚足了钱,拍拍口袋走人,如今却袖手旁观,如此不负责任,见利忘义,说来真是令人愤慨!
行商尽责,取财有道,买和卖的天平两端,是用一个“义”字维系着平衡,而“义”少了一点,便成为个“×”,令众人所不齿。
口中树碑,碑中生财。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愿我们国内一些买卖人能够读懂、领悟。商肩担道义,见利不忘责,指望他们能自觉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来。
孙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