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周浦镇第一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到张大卫和陆俨少的故事
~~~周浦镇第一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到张大卫和陆俨少的故事
~~~周浦镇第一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到张大卫和陆俨少的故事
     
2019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吮墨濡毫诲人不倦
周浦镇第一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到张大卫和陆俨少的故事
宋宁华
周浦书画家张大卫(图右)和他的学生一起在看陆张当年的书信往来 吴敏 摄
  抚今追昔,师恩难忘。今年3月11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周浦镇上海最美家书征集展评活动引出一段佳话 张大卫和胡问遂的一段“家书缘”》后,引起强烈反响。周浦书画家张大卫师从胡问遂学习书法,并师从现代画家陆俨少学习山水画。近日,他再次接受本报采访,并将当年和陆先生的珍贵书信提供给周浦镇最美家书征集活动,以谢师恩。

  “吮墨濡毫”授课

  “我和陆先生先后有20多封书信,但经历过动荡的年代,现在只剩下8封了,我都珍藏着,并且重新用线装本抄录了一遍。”记者再次来到张大卫的画室“平安斋”拜访,只见他早早准备好泛黄的书信,重温师生情谊。

  张大卫清楚地记得,1962年4月21日晚上,在上海市青年宫6楼的教室里,他和30名学员拜见了陆俨少和汤义方先生。这是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青年宫联合举办的“国画师资班”,要培养一批国画老师。青年宫老师给大家做介绍说,“画院派出最好的老师,他们都是著名的大画家……”陆先生和汤先生连忙摇着手说,“不著名的,不著名的。”如此谦逊可亲的一个瞬间,让张大卫至今铭记在心。

  之后每周二上课,陆先生必早到。当时还没有教材,陆先生就亲笔手画,将画稿作为学生们临摹的作品。“现在想想真是幸福无比,我们艺术生涯的‘第一口饭’是最有营养的。”陆先生做示范的时候,往往把蘸了墨的笔放到口中含一下,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吮墨濡毫,这样画出的线条圆浑饱满。“我记得很清楚,陆先生每画完一幅画,口上都要留下些墨痕。”

  馈赠书稿教授画技

  原本国画班定为两年,但好景不长,第二学期师资班被勒令停办,张大卫失去了和陆先生耳提面命的机会,但先生的身影一直在脑海浮现,仿佛督促他不能懈怠,要坚持学习。

  1963年的春天,张大卫大着胆子,挑了几张习作寄往上海中国画院。过了两个星期,他欣喜地收到了陆先生的一张明信片。记者看到,在这张贴着3分邮票的明信片反面,密密麻麻写着回信:“最近我因去洞庭东山生活了半个月,昨日回家,才读到你的来信,以致迟答为歉。您画得很有进步……我希望您照这样好好地多画。”过了几天,陆先生把他精心编写的《树木画法》书稿借给了张大卫。张大卫快乐得难以形容。过了几年,张大卫上门还书稿,陆先生却说:“送给你了。”

  这突如其来的厚赐,让张大卫一时说不出话来,觉得“谢谢”两字,显得实在太苍白无力。因为他知道,这是陆先生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编写的,书稿上还留有许多铅笔的痕迹,看得出先生对艺术“九朽一罢”的执着追求。

  书信中有书也有画

  和普通书信不同,记者发现,在一封书信中,针对张大卫请教“山的形体、龙脉怎么画”的问题,他不但用文字说明绘画的原理和技巧,还在旁边附上手图作为示范,尽管寥寥数笔,将山与山之间相互呼应、虚实结合的意境跃然纸上。信中还热情邀请张大卫到上海(市区)之便,来家里玩玩,并写上了详细地址。

  张大卫和陆先生保持了近20年书信往来。“文革”期间,陆先生将几十幅作品托张大卫保管,张大卫视为珍宝。十年浩劫过去,张大卫将先生所有作品完璧归赵,共患难的师生情谊弥足珍贵,也成为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夜上海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国内第一个“母亲花”文化园开建
吮墨濡毫诲人不倦
郊区新事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5吮墨濡毫诲人不倦 2019-05-11 2 2019年05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