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家住博兴路的他们,自地铁6号线2007年底开通以来,感激从此出行多了一条“腿”;而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每次他们去坐6号线,都有车站工作人员搀扶、送行,“给我们当眼睛”。他们说,自己虽然看不见,但“认识他们很多人的声音”。
盲人夫妇“摸到”报社
62岁的郁庙荣,3岁时因一场麻疹,高烧致视神经损伤致盲;妻子储亿萍从10岁起视神经开始萎缩,眼底渐坏,终至完全看不见。他们都是“一级视力残疾”,没有子女。
当天,两人从家里出发到新民晚报社,地铁6号线转2号线坐到南京西路站,正常人步行大约七八分钟,走一段大约500米的路就到了。他们出门后用了约4个小时,才算“摸”到报社,“出站后走错方向,兜兜转转,走了很久。”
乘坐地铁有人“护送”
夫妇俩平时多乘地铁6号线,却是“熟门熟路”。
他们的家就在博兴路地铁站旁。以前他们去金桥路站旁的易买得超市,现在去五莲路站附近的文峰广场,或者浦电路站的世纪联华和巨峰路站的家乐福买生活用品,以及去世纪大道站周边参加歌友活动,统统都乘6号线。每次他们一进地铁站,就有工作人员马上奔过来搀扶他们,关心问候,送入旁边的绿色通道,一路送进站台。“列车到站后,再把我们送上列车。等车门关好,他们就通知下一站的工作人员接应。等我到下一站,早有工作人员守在说定的地铁屏蔽门外侧等我了。他们再送我出站。回来的时候也这样。”
储阿姨告诉记者,一开始乘地铁的时候,她只能凭感觉和耳朵,由于地铁车门关上的声音很轻,她有时候听不清楚,就会站错地方,甚至一连会错过两三趟车。她感叹说:“后来再也不用为摸不着车门发愁了!”
结缘竟然始于“争执”
当时分管博兴路站的区域站长施岩峰说起始于10年前与郁先生夫妇俩的结缘,不禁浮起一丝笑意。那天,储阿姨去乘6号线,她通过绿色通道进站了,陪同的小时工却被拦住了,因为只有盲人才可以免费乘车。护理工赶着要去下一家,把她“扔”在了站内。储阿姨觉得是工作人员故意为难她,引出了一场“争执”。从此,博兴路站地铁员工关注到了这对住在附近的盲人夫妇。
从此,在郁庙荣和储忆萍经常乘坐的6个站里,员工们都认识了“郁叔叔”“储阿姨”,一看到他们就迎上去,从上下车到出站,一路护送。遇到天气不好,工作人员甚至还会送他们到家中。
爱心传续“结对”十年
爱心小组爱心传续,不知不觉“结对”10年了。10年里,有的站务人员流动了,但对郁先生夫妇的关爱没断。
原本在博兴路站工作的崔俊杰现在浦电路站任站长助理。“现在依旧经常和同事一起去看看叔叔阿姨家缺什么,逢年过节也都会去。”像朋友,更像儿子,他们给了这对盲人夫妇极大的温暖。郁先生家的矮凳年久破旧,摇摇晃晃,小崔帮他们修好;郁先生夫妇的手机和电脑都要特别安装读屏软件,小崔先研究好,再帮他们安装;有时“读屏”遇到各种小问题,也都是小崔出马维护。
还有一位叫孙杰的地铁员工,曾为了修理储阿姨的电脑上门3次。孙杰之后,又有一位叫梁永能的地铁员工“接棒”,担任两位盲人的电脑和手机“顾问”,定期帮他们清理内存,排除故障,甚至扩容内存。
施岩峰告诉记者,其实在他管辖的28个站,盲人乘客并不止储阿姨夫妇,他们乘地铁时都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对于那些帮助自己的地铁工作人员,储阿姨由衷地感激:“我认识他们很多人的声音。”其实储阿姨“认识”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她经常乘坐的6个6号线地铁站,150余名员工都认识她。
本报记者 陈浩 钱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