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从上戏进修结束,去了美国学习世界领袖语境研究。给我们上第一节幽默大课的是美国CBS电视台的“脱口秀”之王大卫·莱特曼(David Michael Letterman),他的深夜11点一人访谈节目多次刷新全美收视之最。此翁对世界各地语言搞笑颇有研究,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问我从什么地方来。我说:上海。令我惊讶的是他竟一气呵成将26个英文字母倒背——最后为DCBA。他强调:这就是东方人逆向思维营造的幽默效果。这个专利创意者便是上海的滑稽大师姚慕双、周柏春。原来当年姚周兄弟越洋赴美演出时大卫·莱特曼受中国驻美大使馆之邀现场观赏了经典独脚戏《英文翻译》,时隔多年还记忆犹新,可见幽默的魅力之伟大。
姚周两位滑稽泰斗先后谢世,永远离开了他俩辛勤耕耘与奋斗一生笑的舞台,给后人留下脍炙人口的独脚戏《学英文》《宁波音乐家》《各地堂倌》等以及率双字辈众弟子共同献演的大型滑稽戏《满园春色》《大闹明伦堂》等几十部有影响的作品。
提到滑稽双字辈,江南地区的粉丝都知晓,解放前后他们为了追随和传承姚周“俗中见雅、智逗噱头”充满书卷气的表演体系,大部分人“隐姓埋名”,重新起个带有姚慕双的“双”字为艺名。笔者以为它还有一层更深意思即艺术最高境界——忘我。譬如:(排名不分先后)小慕双、沈双亮、吴双艺、王双庆、童双春、翁双杰、张双勤、王双柏、郑双麟、钱双恩、何双龙、沈双华、李双俊等;女学生则以复姓表达“双字”:申屠、诸葛、欧阳、上官等;与其平辈的还有“姚氏嫡传”的子女:姚祺儿、姚勇儿、姚祯儿、姚斌儿的儿字辈。圈内人还调侃几个不带“伤”(即双的译音)的姚周膝下男女门徒,如:李青、王辉荃、钱吟梅、方艳华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戏表演系毕业的严顺开就是被到北京演出的姚慕双一眼相中的,姚老再通过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把“小严”特招至上滑,成为第一位喝过斯坦尼墨水、从事“烂污泥”事业的本土笑星。可见,当年的“姚周嫡系部队”其规模与北方相声大师侯宝林门下弟子旗鼓相当。
有句充满禅意的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前在没有发达网络传媒前提下学戏,靠的就是电台偷听、后台偷看、讲台偷记。在双字辈中后成大器的大凡具备了“偷”的本领。弹指一挥间,今年恰逢双字辈从艺60周年,值此,我们把7位有代表性的双字辈的表演特色用一个字来精简解读。吴双艺——“全”。他的演技以全面开花著称,就像开了一家曲艺银行,说学做唱皆在其中,尤其唱功靠韵味取胜。王双庆——“冷”。他是解放前后的富家子弟,家长反对其下海梨园,他却自作主张与姚周结下不解之缘。表演继承了姚的稳重亲切、周的阴噱软逗,注重塑造人物性格,“冷”噱头处理稳准狠。童双春——“帅”。他是“笑峰”与“蜜蜂”的有机结合体,无论曲艺还是大戏,表演有意把戏曲里的手眼身法步打碎自然融入角色,是滑稽界不可多得的“唱功魔术师”。翁双杰——“跳”。当年翁氏上场一副蹦蹦跳跳的姿势:“亲爱的同志们,你们好!”富有亲和力的形体伴随标志性语言曾风靡上海滩,人物塑造跨度大,学啥像啥,节奏分寸拿捏到位。李青——“漫”。他卡通式动漫表情折服粉丝,夸张有内容,自嘲见适度,其浑身的行为艺术令人难忘。王辉荃——“表”。出道于黄佐临时代的人艺学馆,大胆将北方相声的柳活植入南方曲艺,有意挑战讲口段子,既有北方“忽悠”的傻气,又有评话大家的霸气。王双柏——“搞”。攻防全能,搞劲十足。表演自成一格,往往自我铺路抖包袱,在糊里糊涂不经意之间埋下笑的定时炸弹,把姚周艺术的芳香飘到了西湖之滨。
谨以此文对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海派文化品位的前辈表示敬意之心,对滑稽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姚周等前辈表达怀念之情,并喜祝双字辈从艺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