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月亮”的夜里,坐在电脑前欣赏世界各地的月景美图,间或仰头望一望窗外那轮明亮、真实的满月。甚好。
有朋友不明白这月亮“超级”在哪里,发来私信打听,便顺手回一个科普帖,末了忍不住要啰嗦一句:其实,这“超级月亮”和普通满月肉眼真看不出啥区别来,恐怕只有地球上的潮汐才能感受到“超级月亮”的吸引力。打完这行字,突然有些心生厌烦——类似的道理,在新闻报道里,经自己或是同行之笔,不知已解释过多少回。
约莫14个月前——即“超级月亮”上一次现身的时间,和日本“311大地震”挨得很近,引发的揣测自然就更多,当时赶紧写了稿子说明“超级月亮”之说缘何而来,“超级月亮”引发地震说又如何缺乏科学依据。
不知从何时开始,诸如天象预告之类的新闻,写起来十有八九跳不脱辟谣、泼冷水、还原所谓“奇观”的套路。怎奈,平淡无奇的正解总是跑不过“衣着时尚”的噱头。这年头深谙“包装”之道的“达人”们许是越来越多了,什么“279年一见的月偏食”“近3年最冷的冬天”“今年最大最圆的月亮”应运而生。反正,在一个阅读也“速食”的年代里,多少人会在乎这数字游戏其实有多荒谬;反正天空中那点事儿,时刻都有翔实的数据在,若有心巧立名目,几乎每天能“创造”出所谓的“天象奇观”和“气象纪录”来。
上周写过一则关于本月21日华南多地可赏日环食的稿子,经网络转载后,标题里就多出了一条吸引“眼球”的尾巴:下次观赏要等8年。这还算“客气”的,据说有媒体准备搞日环食直播,已经用上了几百年等一回的词儿来打广告。这8年和几百年,你还都不能煞有介事地说它有错,前者是在全国范围内说事儿,后者是就某一个城市而言——更重要的是,你一跟它认真,某种程度上就又帮它“宣传”了一把。但愿,我现在不是在做这样的傻事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当信息冗余已让人不胜其扰时,做媒体的常需自我提醒“受众是健忘的”。只是,被忘记的,为什么不能是那些被包装过的、经不起推敲的?而现在,对知识甚至是常识的健忘,是我们的无奈还是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