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我家一直都有良好的传统:小时候卖废纸,虽然奶奶不识字,但她总会要我们涂黑信封上的姓名、地址。那时骗子很少,奶奶可能是旧社会养成的这些习惯。
由于从小养成了习惯,现在对于快递单、银行对账单等含有个人信息的单据,我都会进行处理后再扔。这种习惯,相信大多数成年人都有。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总会不断寻找新的途径,挖掘他们需要的信息。去年四川有位年轻妈妈晒幸福,结果孩子在学校被绑架。事后歹徒说,是从年轻妈妈的微博知道她家比较富裕,还知道了孩子所在的学校……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这样可以减少信息泄露概率,不过许多时候还是防不胜防。前年9月中旬,国家有次房产普查,事先媒体一再宣称如果资料泄露,相关责任人将被严处,于是我第一天就去社区居委会登记。不料刚过几天,某个陌生手机号就频繁“骚扰”起我来了。我一般不接听陌生号码,没想到人家持之以恒,一个多月后我终于忍不住接了一回。
“朱先生,请问您在某某小区的房子是否打算出售?”一位中年妇女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她居然知道我的姓氏和地址,不难推断,是房产调查造成的资料外泄。我的手机号刚换几个月,其间从未填写过其他调查表。
那么我去举报?想都想得到,肯定没人承认泄露信息。作为个人,我根本没有收集证据的条件。以个人之力维权,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
非但官方机构要你填表,你难以拒绝。有时候明知不合理,你也得提供一些个人资料给“危险单位”。比如经常有报刊转载我的文章,按说他们应该事先联系我。而实际上基本都是我去联系他们,他们还要我寄身份证复印件才给稿费。报刊人员流动性大,身份证复印件安全很难保证,不过为了转载费,常常也只有寄了。
在中国,个人信息安全还得靠国家进一步严肃相关法规才能有保障,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