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是四岁孩子的妈妈,说孩子越来越调皮,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不肯刷牙,磨磨蹭蹭非得要家长发火才勉强就范。
林是七岁男孩的爸爸,说儿子自从上了小学,就每天作业拖拉,总是玩这玩那的,不能集中注意力,一定要家长在旁边不断督促,才勉强做完作业。
华的女儿读初二,说女儿以前做作业挺快的,上了初中就变得越来越慢了,每天都要做到半夜才能做完。
有意思的是,虽然孩子年龄不同,行为表现也不一致,这三位家长却都异口同声地指责自己的孩子在偷懒、拖时间,目的是为了逃避做作业或刷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是种信号,它其实是在提醒家长,他的孩子遇到了困难,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这时候家长要花时间去了解、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支持,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时期。一旦孩子的困难得到解决,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退。而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指责,不仅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有可能因为孩子的无所适从或逆反而强化,甚至成为延续一生的坏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家长停止对孩子的指责,学会通过耐心倾听去了解孩子磨蹭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结果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个四岁的孩子天生有着好斗的个性,企图通过磨蹭行为与家长夺权,如果家长用权力去压制,结果会让他更加好斗。明白了孩子的行为目的后,家长停止了权力压制,最后通过刷牙游戏比赛让孩子爱上刷牙,养成了每晚刷牙的习惯。
而七岁的小学生之所以做作业拖拉,是因为缺乏时间概念,而且希望通过依赖父母帮助得到关注和爱护。家长帮助孩子认识钟表,培养时间概念,同时,更多地对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正向行为及时鼓励,忽略孩子无理取闹的不良行为,最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意思的是,初二的女孩原来是故意磨蹭到半夜,目的是为了反抗妈妈不断增加家庭作业的做法。当女孩妈妈弄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表示尊重孩子的意愿,完成学校作业后就可以看会儿电视后,女孩从此每晚在九点前就完成了以前要做到半夜的作业。
用心倾听孩子内心,是我们家长了解孩子需求,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吴亦君 亦君工作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ww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