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为了让他手中的车开得更有挑战性,这个来自安徽芜湖的小男孩喜欢推着他的玩具车在随地摆放的行李和席地而坐的候车乘客间钻来钻去,旁边的妈妈和奶奶则在行李旁静静地相对坐着,一言不发。
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家庭的祖孙三代人就将分别,奶奶和孙子将踏上回安徽老家的列车,回到家乡。妈妈和没能前来送行的爸爸则继续留在北京这个拥挤的城市。
独特的流动大军
在中国,像刘宗波一样的小孩或以千万计算。为了和父母团聚,在暑假期间奔向大城市。
这个独特的流动大军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小候鸟。临近开学,成群返乡的小候鸟们正在成为火车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几天票特别难买,都赶上春运了。”刘宗波的妈妈本想为孩子和70岁的奶奶买个卧铺,但一直没票,只得买了硬座。
春节是父母回家团聚,暑假是孩子来城里探望父母。这是中国城乡之间一来一回的两次团圆。“如果不在暑假把孩子接过来,他一年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20天。”刘宗波的妈妈说。
北京“太无聊了”
刘宗波一直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直到去年,父母认为他已经长大、可以长途旅行,开始尝试在暑假把他从老家接到北京来团聚。
今年是刘宗波第二次来北京。刘宗波的爸爸妈妈在北京已经十多年,一直在做装修。这是一项不确定的工作,哪里有活儿就去哪里,经常是在城东做完一项工程,下一个项目又到了城西。
从7月9日来北京的44天里,父母陪刘宗波去玩的时间只有三天,在这三天集中逛了北京天安门、鸟巢、水立方等几个景点。在去年,刘宗波就去看过一次水立方,还拍了照片。刘宗波还把拍的照片拿给班上的同学看,“他们都说好漂亮。”小家伙不无自豪地说。
这次去水立方,刘宗波看到很多人在广场上放风筝,他也想尝试一下,可惜他的风筝在老家没带来。
六岁半的孩子还体会不到父母在今年遇到的与以往相比更大的压力。“今年活特别少。”刘宗波的妈妈说。春节过来,他们夫妻两人有两个月没找到活干,“急死人了。”
刘宗波的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家里的地都租出去了。夫妻两人的收入,是家里最重要的保障。
虽然已经来了北京两次,但到目前为止,刘宗波并不喜欢这个城市,“太无聊了。”这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总结。
来北京的一个多月里,刘宗波除了那三天的观光之旅,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他和奶奶两人在家里看电视。这是一个大约有7平方米的小隔间,位于北京的东北郊,一个和他们老家的乡镇差不多的地方。刘宗波既不可能去串门,也没有朋友一起玩,父母大多数时间还要去做工。
父母的无奈
刘宗波开车“开”累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也会问奶奶,他的好朋友回去了吗?那个孩子和他一样,也在这个暑假去城里找妈妈去了。刘宗波的奶奶也不知道那个孩子是否已经回去。“我们班的同学都到城里去了。”刘宗波说。
妈妈在旁边纠正说:“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大概有80%的孩子出去了。”刘宗波没有和妈妈争辩,而是又嘟嘟地开着他的小车跑开了。
刘宗波的父母也曾想过要把他带在身边。不过,那不但要增加一笔花销,夫妻两个还“只能一个人去上班,压力更大”。刘宗波的妈妈说。
刘宗波的奶奶已经70岁了,照顾六岁半的刘宗波还能应付过来,“现在孩子还听话,再大一点就不好管了。”“要是有能力落户,接过来还可以,像我们也不可能落户,把孩子接过来,将来上学转来转去,孩子是两头受罪。”刘宗波的妈妈说。
如今,每年寒暑两次的探亲,成了小候鸟们和父母团聚的仅有的机会。刘宗波也经常会给爸妈打电话,但这种电话的交流总会有距离感。刘宗波如今更粘奶奶,“我们回去,给他搞点好吃的,他也很高兴,但我们走了,他也不会不适应。”刘宗波的妈妈说。
终于快该上车了,祖孙三代人提着行李向候车室走去,走出两步的刘宗波突然回过身来,拥抱了一下记者:“叔叔,再见!”
经济观察报(刘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