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当孩子说,~~~
当孩子说,~~~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孩子说,
妈妈那个乞丐好可怜……
朱砂
插画孔雀
  ◎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职业乞丐月入过万的新闻将职业乞丐这个群体推到了社会舆论的焦点。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乞丐,几乎每个家长在面对孩子提出帮助乞丐的要求时,都会在内心矛盾挣扎一下,要怎样做才比较妥当?

  【事件回放】

  1秒钟赚到100美元?制造这个“赚钱神话”的,竟是轨交站内的乞讨者。据轨交徐家汇站派出所民警介绍,一名带着小孩的母亲在轨交站乞讨时,一名外国人给了100美元——这事也成了“业内传奇”。民警介绍说,曾遇到一个乞讨人员,他之前在地铁里兜售手机配件,得知乞讨能赚钱,就开始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这个家庭的所有人都开始乞讨,之后一个家族,一个村庄,都加入进来。现在地铁乞讨人员即便已被带进警务站,也会掏出手机打两个电话,一个是通知早上一起出来的“老乡”,另一个是打给外卖店,叫“鸭腿饭”加冰红茶。因为他们看不上警务站提供的饭菜。

  (来源:法制晚报)

  A 利他行为源于共情

  心理学家巴特森及其同事进行研究发现,人们所做的大多数行为,包括为别人所做的行为,大部分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但是他们还发现了真正的利他行为,这时候帮助别人是起源于共情,就是同情和关心他人,并感同身受他人。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相对比较丰富的情感性和社会性。

  “小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本能地觉得可怜。”廖丽娟举出发生在她身边的例子,那是对兄弟,8岁的哥哥伤心地哭泣,只有1岁大的弟弟伸出小手,去摸摸哥哥的眼睛,并且露出很同情的表情,“那个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的天性是愿意共情他人,并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痛苦的可怜的人的。”

  面对那些看起来很可怜的乞丐,孩子会本能地伫足,在习得了一些帮助行为的时候,孩子甚至会要求家长一起加入到帮助的队伍。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会比较矛盾,一方面希望保护好孩子的这份浑然天成的纯洁感情,另一方面又会对各种负面信息进行分析,会凭直觉和经验对行乞者进行“欺骗”“职业乞丐”等等关联性假设。作为一位母亲,廖丽娟坦言,自己也会面对这样的情境,而作为心理咨询师,外出讲课和做咨询个案时,她也会被来访者问到此类的问题,“没有所谓最好的做法,但是,我对自己的应对方式做了一些总结。”

  B 引导孩子自主地判断和选择

  在廖丽娟看来,面对乞丐,首先是要保护孩子的纯洁感情,同时,减少可能的猜测。有一些家长,为了阻止孩子的盲目助人,会比较主观地推断说:“他们都是骗子。”廖丽娟则认为,无论是否给乞丐提供帮助,家长都应该减少对这个具体的人的推断,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的情感成长。“我们和孩子可以选择帮助还是不帮助,但是没有必要对眼前这个具体的行乞者进行随意推断。要知道,除非我们真的进行了跟踪调查,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个行乞者是真的有困难还是没有困难。”

  廖丽娟会采取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些现象,然后全家一起商量在帮助行乞者方面具体怎么办,让孩子可以选择帮助一些人,不帮助一些人。“我的女儿很喜欢帮助别人,幼儿园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乞丐,都希望给一个硬币。那个时候,我就和女儿分析说,帮助别人,通常意味着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然后我就让她来列举,哪些人可以自己努力的,哪些人可能真的很难自己努力需要得到帮助和照顾。女儿就开始列举,比如老人、孕妇、孤苦伶仃的孩子、生病的人等等。后来我们就决定,以后碰到这些行乞者(除了孩子),我们就给一块钱硬币。女儿说:‘我也是孩子,孩子不要钱的,更喜欢好吃的,给孩子一颗糖吧。’于是以后,在路上碰到了行乞者,女儿就会仔细观察,感觉可以自己努力去工作,她就会说不给,看到老人就一定会给一块钱。看到儿童,我们就会掏出零食。当然会碰到不要糖果的儿童,我就跟她解释,有可能后面有大人要求孩子要讨到钱,而不是这个孩子需要钱。这个时候女儿就会义愤填膺地说:‘这些大人真过分!’我当然会表示同意。”

  所以,在廖丽娟看来,面对行乞者,关键是和孩子商量一些可能的应对,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有自由选择助人与否,有自由选择帮助怎样的人,没有必要当选择不助人的时候还要进行所谓的恶评。因为这对孩子对自己的心情对对面那个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帮助。不如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一起来决定当下要不要帮助这个人。这个选择的自由在我们自己手中,不在别人手中。帮助了没有什么得意的,没有帮助也没有必要内疚。”

  C 鼓励利他行为别用物质奖励

  对于家长来说,乞丐带来的只是一个小困惑,而如何帮助孩子懂得“利他”,却是个大命题。

  让孩子懂得“利他”,是需要慢慢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帮助孩子去除天然的内群体偏爱,比如亲缘喜爱,并扩展关心他人的界限。廖丽娟说:“汶川地震时,女儿看了一些地震画面,感觉到很难过,捐了她心目中很大数目的钱,而且都是她的零用钱。那个时候,看到她眼中纯洁的目光,真的感觉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甚至成为孩子利他的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很重要的方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可以从描述利他、友善、自我控制点的行为模式的电视节目、书籍等重学到这些利他行为。廖丽娟提醒说,家长可以从自身努力出发,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身边的人,寻找利他的榜样。与此同时,也要对孩子所观看的电视和书籍进行可能的分析,寻找积极正向的利他行为模式。比如,孩子会说:“我喜欢×××。”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继续问,“喜欢他(她)什么呢?”

  把孩子的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这个其实不仅仅孩子需要注意,成年人社会也是如此。

  “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一个人奋不顾身帮助了别人,我们通常会给这个人很多外在的奖励,其实这真的很可惜,一个人助人的动机是一种比所有外在奖励更能充实人灵魂的内在利他动机,如果外化成为所谓的物质,反而可能使得助人者很美好的那种感觉被转移并随之消散了。这个人下次助人的行为反而没有得到内在的强化,因为可能会带着外在动机的期盼了。”廖丽娟说,满足内在的利他动机,这使得人们的利他行为会更持续发展。面对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利他行为,我们可以说:“你这么小,就这么愿意帮助别人,真是很了不起。”而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帮助了别人,就奖励他一些外在的东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人才/品牌教辅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7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妈妈那个乞丐好可怜……
闲情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妈妈那个乞丐好可怜…… 2012-08-29 2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