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茅台村酒业恢复起带头作用的人物出现了
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食盐转运点。盐是家家户户人人要吃的食品,全省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运入,小小的村寨如何会不热闹、不繁华呢?
插队落户时,我就问过,贵州的幅员那么广阔,从外省运盐进来,为什么偏偏会选在小小的茅台村?细查了《贵州通史》《贵州通志》《遵义府志》《仁怀草志》一系列志书,答案就清晰了。
茅台村紧挨着赤水河,附近村落多,田畴连片,在古代这就是水陆两利的交通要冲了。从这里,可经遵义至綦江,可摆渡过河至古蔺,可去合江,也可经黔西往毕节,经鸭池河到安顺,从六广河去贵阳,是省内外盐商、盐号、盐贩往返的便途及中途停歇地。商人赚了钱,腰缠万贯,在茅台客栈旅社里住下来,就要饮宴。酒的需求量就飞速增长起来。
这也是小小的茅台村,为什么会有烧房不下20家的原因。要不,土人聚集,地瘠民贫的茅台村民,要酿那么多的酒干什么?贵州民间酿酒甚为普遍,向有“无村不酿造,无县不出酒”的民俗。老乡们自酿自饮,也不需要这么多的酒啊!
酒的需求量大了,对酒的要求也高了。酒师们除了互相竞争,从南来北往的商人、盐官和文人墨客们的嘴里,也能听到一些各地酿酒的方式方法。茅台酒师们在年复一年的酿制、试验、改进、切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摸索创造出一套复杂精湛的酿造技艺,高水平地超越别处的茅台酿酒技艺逐渐形成了。
现存于仁怀文管所的《邬氏族谱》扉页上,绘有距今四百余年(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这个家族在茅台地区的居住图,邬氏家族附近就有酿酒烧房的标注。
1990年,我奉调回上海工作那一年,在茅台镇附近的三百梯修路碑上,发现了刻有清乾隆四十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字样。这当即被认定为有据可证的最早的销售茅台酒的酒店。
而1939年在茅台镇杨柳湾侧,发现了一只化字炉,上面刻着铸造于清嘉庆八年,也就是公元1803年。在化字炉的捐款者中,明确标注着“大和烧房”字样。这是至今唯一可考的十八十九世纪酿制茅台酒的作坊。
史籍、文物、诗词中提到的繁荣昌盛的茅台旧村景象,为何消失得难觅踪影呢?
这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各地的农民大起义,清政府重兵镇压,仁怀茅台一带数度遭受兵燹有关。特别是继贵州独山杨元保起义之后,紧挨着仁怀的桐梓杨龙喜起义,仁怀百姓是最先响应者,故而遭到的镇压也特别残酷。遂而逢清政府派重兵阻击石达开部入川,石达开这人又写过《茅台诗》: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
清兵对茅台镇的蹂躏分外惨烈。又加上茅台村一带数度沦为战场,致使几十家酒房全部焚毁,灰飞烟灭,茅台村酿酒业被迫中断了将近20年。
无情的战火将茅台古村落悠远的酿酒历史划出了一条界限。
在被迫无奈地中断了近20年之后,茅台村的酿酒历史进入了近现代。
一个对茅台村酒业恢复起了带头作用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十九世纪成义烧房的创始人华联辉,鉴于他对茅台酒酿造的贡献,他的塑像至今仍立在国酒文化城中。华联辉系举人出身,在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部下办理盐务(顺便提一句,这个丁宝桢就是我们今天的餐桌上仍津津乐道时能品尝到的著名的宫保鸡丁的发明人)。华联辉家原来住在遵义团溪,好几代都是盐商,发了财之后,举家前往省城贵阳。
盐商怎么会开起酒坊来的呢?据华联辉的孙子华问渠说,只因他的曾祖母住进贵阳之后,时常念叨,小时候吃过茅台酒,那个酒的味道醇啊香啊,其他的酒都不能比。华联辉是个孝子,听到母亲时常念念不忘自小喝过的茅台村产的酒,就在办理盐务路过茅台村时希望买些酒带回去孝敬母亲。找来茅台村人一问,才知道战争摧毁了村寨上所有的酒坊,酒师们走的走,散的散,都仅靠种庄稼、捕鱼维持生计了。既考虑到满足母亲的口福,又觉得在官场商界的应酬中好酒的作用,华联辉经仔细地寻访考察,出资买了一家烧房的酒窖,找来旧日的酒师,恢复酿制茅台酒。其附属于他所经营的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