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关注】
积极探寻中国奶业新出路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奶源国,但奶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市场三分之二的奶制品需要依赖进口。国家统计局分布的信息显示,去年中国牛奶产量为3656万吨,以当年人口计算,中国人均占奶为27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8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称:“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乳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在张仁武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无疑是提高苜蓿草等精粗饲料的产量。“中国有多少苜蓿草,决定养多少牛,继而决定中国人是否能喝得起牛奶,喝得上好牛奶。”而到美国种植苜蓿草返销国内,就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在2008年前,围绕如何提高中国牛奶品质,业内有发展秸秆畜牧业和优质粗饲料畜牧业两种观点,但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后,前者的声音明显削弱。“可以预见的未来,苜蓿草将肯定供不应求,对于从国家的角度,应该把苜蓿草当做战略物资。”扳着指头,张仁武算了一笔账,“美国3亿人,需要7000万吨苜蓿草,中国13亿人,现在仅能提供优质苜蓿草十几万吨,这个缺口有多大,看数字就知道了。”

  张仁武透露,目前中国有奶牛约1300万头,其中大多数奶牛在农户手中放养,真正规模化养殖的只有200万头。而缺乏集约化的规模养殖是目前中国原料奶品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成本,必须提高奶牛的单产量。”作为业内人士,张仁武坦言目前国内奶业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都已经相当高,最大的问题还是饲料和环境因素带给行业发展的困扰。“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国内没那么多好草。”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仁武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来。“我们不怕竞争,中国的草业发展需要竞争,中国的奶业需要专业化分工。”指着身旁一大片绿色的苜蓿草,张仁武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奶业的出路,可能就在这些草当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人才/品牌教辅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7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要有好奶,必须先有好草”
积极探寻中国奶业新出路
新民晚报焦点A03积极探寻中国奶业新出路 2012-08-29 2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