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地利之便,记者几次往返书展,发现展会上志愿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读者对展馆场地不太熟悉,即使事先察看过各出版社的展台分布图,可要具体寻到某个展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展厅内着橙色T恤、挂胸卡的大学生志愿者或导引读者到心仪的展台,或详细告知行进路线,记者还看到一位热心女孩帮一位读者提着一包书将其送到二楼展厅进出口附近的快递服务点。
说到书展上的服务细节,记者发现一些变化。在各中心展厅过道里,安排了不少休憩区,间隔不远就设有软凳,供读者歇脚,甚至在一些楼梯拐角处的台阶边缘,也放置了数十个厚厚的棉垫供读者休息。签售区和活动区大幅增加,仅东展馆一楼大大小小的活动区域就有三四处,一楼中央大厅的中心活动区域足有近百个位子,与会的作家可在此与广大读者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东阳光棚的少儿图书区,宽大的场地内布置了形形色色的矮凳,还在专门的活动区域铺设了地毯,布置了便椅,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坐着或趴在地毯上看书、玩耍。另外,书展上不时可见超市里标配的购物车,解除了大批量购书读者的手提肩扛之苦。以上种种,说明书展的服务工作做得越来越人性化。
在看到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记者依旧心焦于上海书展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每年书展大都在高温季节举办,每次赴展,都会看到长长的购票队伍暴晒在烈日下,媒体往往喜欢将此场景作为书展读者众多的图示。可有的读者是带着孩子远道而来,舟车奔波已是辛苦,到了门口购入场券还要再经一段时间的暴晒或雨淋,实在是心有怨言。偌大的展览中心只有东西两个售票处,面对逐年增多的读者,显然是力所难及。建议明年书展主办方改进购票方式,在轨交站、交通枢纽,或一些超市设代售门票点,也可以网上订购电子门票,让读者能在赶到展会前泰然购妥门票,售票处也可免除拥堵之苦,岂不两全其美?
本报记者 刁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