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容易在很小甚至无创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其中,脊椎是最常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仅上海地区6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1.10%。根据我国中老年人口增长数计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每年新发病数约180余万人。由于外科常规手术“伤筋动骨”风险大,我国多数患者不得不采取保守治疗,长时间卧床,结果引发各种并发症。
随着脊柱影像和外科微创技术的进步,一种先进的椎体成形微创介入疗法应运而生:通过球囊型骨扩张器恢复椎体高度,在椎体内形成空腔,然后填充“骨水泥”重塑椎体强劲。其创伤小,进针部位切口不到1厘米;见效快,术后几小时即可行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迅速普及。2002年,我国首次出现椎体成形微创介入疗法,手术效果佳,但整个手术产品全部依赖进口,费用高达十余万元,普通患者难以承受。
填补微创疗法空白
几位在美留学的中国年轻人,敏感地觉察到其中巨大的市场落差:我国拥有较美国更加庞大的骨质疏松患者群,椎体成形微创介入手术产品的使用量却只有美国的1/5。于是,聚焦椎体成形微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与转化创新,毅然回国创业,创立了上海凯利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填补椎体成形微创介入疗法的国产化空白。
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必须过硬。自2005年创立之初,凯利泰一直紧紧围绕骨科脊柱类产品深入研发,核心技术的形成经历了“整体部件进口—球囊进口、焊接组装—整体自主生产加工”三个阶段,独立开发出高压球囊成形技术、高压管材与球囊焊接技术、系统化工具设计制造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椎体扩张球囊导管等一系列核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出口欧洲。
“三人组”各司其职
仅有高精尖的技术,企业发展依然孤掌难鸣。凯利泰深知资金和市场,同样是创业企业的立命之本。公司最初的创业“三人组”就是思虑周到的完美组合:一位来自美国硅谷的技术精英,一位有着海外投资背景的“资本先知”,一位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浸润十多年的市场达人。“从一开始,公司就采取‘股权养人’的机制,即核心团队成员均是公司股东,利润均沾,风险共担,高层的人力成本很低,大大缓解公司创建时期的资金压力。”总经理袁征说。
为了让更多骨质疏松患者和医疗机构了解先进的微创治疗,且价格较进口器材下降三分之二,凯利泰积极开拓市场销量的同时,未雨绸缪地培育着潜在市场:开展公众医学科普,让更多患者知晓骨质疏松治疗的基本常识和技术发展;组织医生和专家,研讨微创疗法的手术指征和应用规范等,让医疗机构紧跟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的最前沿。
“因此,短短几年内,公司产量连年增长,产品已经覆盖国内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并出口至欧洲、美洲,使数万名患者摆脱了患病的痛苦。”袁征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