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玉雕投入国画
萧海春曾经被视为“先锋”艺术家,如今却成了最“传统”的艺术家;他曾经在同辈上海国画家中最早由经纪人操作,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创造出高价,但又很快脱离市场束缚,近乎销声匿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萧海春坦言他从小家境贫寒,作为长子,他承担了很多责任。虽然自幼爱绘画,但他那时没有机会成为画家,却进了上海玉雕厂,从事他并不喜欢的玉雕工作。但凭着他的艺术才华和追求完美的个性,1988年,年仅44岁的萧海春已成为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然而,就在成为“大师”之后,萧海春毅然告别玉雕工艺,全力投入国画创作。“绘画可以尽情抒发我的性情,而玉雕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材质、客户等限制的因素很多,不够自由。”他说。
研摹名画领悟画理
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黄土地”系列,恣肆狂放,构图富有整体感和现代感,在中国画坛掀起了一阵波澜。无意中,他竟闯入了“85新潮美术运动”,成了改革开放后具有代表性的“前卫”艺术展“凹凸展”的最早参与者。
但随后,萧海春遭遇了“四王”。“四王”是清康雍乾时期的四位最具名望的山水画家。萧海春面对“四王”的作品震惊了,他感到“古人画作,精妙绝伦,不流时尚,不名利计”。从此,他开始着力研摹南唐董源、巨然、元四家、董其昌、石涛、八大、王原祁、黄宾虹等的作品,常把领悟到的画理题于画上。
对照古人表现内心
他苦行僧般地虔诚,系统研读、临摹历代经典山水名作,从章法到笔法,从山石皴法到林木枝叶的画法。他感受到了古代艺术大家的精神力量和看待世界的视角。他带着感悟,再度游历名山大川,对照古人的画法,寻求自己内心的涌动。渐渐地,苍茫、雄奇、浑厚、清澄的意境展露在萧海春的笔下。
“过去我们走得太急了。走得快并没有错,但现在我觉得,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人慢一点,走在洪流的边缘?”萧海春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中国画是不是可以不要跑得这么快?”
远离市场追寻自我
问他为什么在走红于市场时突然离开了经纪人。他说:“我们这一代画家都不容易,都不太懂市场。我们的经纪人同样没有经验,当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年轻时,我为了谋生从事玉雕,后来为了创作的自由离开了玉雕。做一个穷画家也很难,要积累点物质基础,必须进入艺术市场。哪个画家不想自己的作品进入市场呢?但是市场对我有很多干扰,要我这样画,那样画。如果这样下去,我一辈子会不快活!” 本报记者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