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歌大荟萃
记者看到,《歌谣》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其中小学版中包含了47首歌谣,初中版则包含了23首歌谣。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材还配有CD,一部分为既有音像资料,另有一些歌谣由卢湾一中心小学、小荧星合唱团的孩子们录制。
除了20首沪语作品外,教材中还收录了粤语童谣《月光光》、江苏民歌《杨柳青》、云南民歌《猜调》、东北民歌《小拜年》、浙江民歌《对鸟》等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民歌和童谣。
“不少学生家长是新上海人,而且,很多上海学生的祖辈也来自全国各地,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听听乡音,更加了解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色。”张菊说,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孩子们唱歌,更重要的是对90后、00后们进行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教材收录了有关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唐诗、民谣,也收录了沪剧选段《明月照我心》、儿童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等体现中华美德的作品。中学版教材中,王力宏的《盖世英雄》、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S.H.E的《中国话》等三首洋溢着中国风的流行歌曲,也囊括其中。
有玩有唱学沪语
上海小囡讲不来上海闲话,这让不少人着急。如何帮助孩子们把上海话讲得软糯悦耳,更通过语言走入老上海的时光?
“今朝学堂贴布告:‘上海闲话开课?’!老师专门编教材,迭能伊能教起来……”《歌谣》中,既有《小灯笼》《金陵塔》等传统的绕口令、紫竹调、沪剧选段、上海说唱,也有《看看我伲新上海》等新编作品以及一些与上海相关的普通话作品。教材编写组为中学版新编的一首《上海景观》,则是由本报发起的“上海魅力新十景”评选活动征集作品改编而来。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歌谣》分为读、唱、玩、演、赏等五大板块,用丰富的形式让上海话回响在课堂。“从前有个老伯伯,年纪活到八十八,早上头,八点钟起来,乘仔八路电车,跑到八仙桥……”孩子们可以比一比,谁能将用上下嘴唇相碰发出的音取代“伯”“八”,顺溜地读完这首沪语八字令《从前有个老伯伯》;也能赛一赛,谁能说出最多带有“子”和“老”的沪语词汇;教材还用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向孩子们介绍了挑绷绷、跳房子、丢手绢等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
教材副主编范慧英介绍,虽然拓展型教材仅供学校选订,但这本教材推出后,立刻在全市各区县受到广泛欢迎,征订情况良好。今年10月,本市还将举行以“上海歌谣”为主题的校园风采擂台赛,给上海闲话更大的展示舞台。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