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纪人见证申城演出市场逐年规范成熟
海派“戏码头”培育买票看戏人
王剑虹
■许霈霖(右)和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
  许霈霖:沪上著名的演出经纪人,近年来沪上许多重要戏曲演出的运营者,成功策划运作了“一代风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黄金”和艺术节的“越苑神韵”等越剧项目,并参与了“越女争锋”、“评弹金榜”等一系列全国性戏曲赛事的市场运作。

  平时演出时只要我在剧场,我的“岗位”一定在票房附近——在那儿我会处理一些临时出现的情况,留心观众的动态,听听观众的反响。我觉得开心的是,这些年蛮多成功的演出项目我都参与了。“越女争锋”“评弹金榜”“上海的声音”、杂技芭蕾《天鹅湖》等等,前一年德国科隆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么大的项目我也担任了主体运营。当然越剧我做得最多了,每年运作的场次有七八十场,连浙江的许多越剧团都叫我是越剧界的“老娘舅”。

  买票看戏 不再“没面子”

  不是说套话,作为一个演出经纪人,我这十来年所做的一切都有赖于上海演出市场这个大的环境。如果离开了这个生存面,再大的能耐也做不好。与国内大部分城市相比,上海的演出市场是比较成熟的,而且逐年在规范。在许多国内城市,观众还没有买票看戏的习惯,不是买不起,而是觉得自己掏钱去买票是“没面子”的事。但是在上海,观众已经渐渐养成了文化消费的习惯,市场管理也规范多了。当然这也有个过程,以前的演出,一般团体票销售至少三分之二,现在倒过来了,有的演出甚至已经敢说不送票子,不需要靠团体销售,好的戏全部零售也照样客满。

  早些年有不少戏曲演出票子卖不掉就送掉,那样至少场子里看起来很热闹,我也做过这种事情。后来我开始狠狠心不送票,刚这样做时也遇到过很多窘境,当时还有媒体报道过“某某团票房滑铁卢”,那次上座率只有5成。但我心里知道,虽然只有5成上座,都是货真价实的,从票房收入上来讲并不比送到满座的少,而且门口卖三块五块一张票的黄牛没有了,市场也开始走良性循环了。这些年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不少,我觉得政府扶持项目也要从市场培育的角度上来考虑,把政府对文化的关注和投入与市场的杠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一举两得了。在去年,我和上海大剧院合作运作的“全国昆曲院团中青年演员汇演”就是一个政府的项目,因为坚持市场化运作,效果相当不错,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冷门剧种 找对观众也有戏

  曾有一个媒体记者跟我开玩笑说:“就算是一堆垃圾你也能把它卖出去。”其实呢,每个项目都有它的闪光点,也都有它的不足之处市场的概念不是你把票子摊在桌子上等观众来,你也要消费引导的。我这些年做过很多冷门的戏曲剧种,唐剧、瓯剧、评剧、甬剧、秦腔等等。对于这些冷门剧种只要找对观众群,也同样能在上海演出,而且还能取得不错的反响。应该说,上海戏曲演出市场的容量还是有增长的余地的。

  讲到引导观众,我就想起第一届“越女争锋”,那次我承担了50万元左右的风险做13场的比赛演出,把原来放在摄影棚里做的比赛放到剧场里做市场。当时很多人为我担心,因为参加比赛的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没有票房。我们第一轮最高票价只有80元,在运作上采取买一轮4场还可以对折,一个观众最少只要付60元就可以看4场比赛了,低廉的票价吸引了不少观众。观众进了场子后,随着演员的淘汰和胜出,就被牢牢地“圈进去”了。我们第二轮票价就有所上涨,优惠力度也有所减少,后来的复赛、决赛不少观众已“欲罢不能”。到最后的颁奖晚会最高票价280元,也提前半个月全部客满。结果不仅成本都达到了,还有赢余。

  经营文化 先别考虑赚钱

  我觉得做文化这个事,先不要考虑赚钱,越想赚钱越赚不到钱。就像前面说的那些冷门剧种在上海的演出,虽然效果都不错,但赚钱还是比较难,不过我还是蛮有兴趣做这些。像陕西的秦腔,从《迟到的玫瑰》到去年的《西京故事》,我已经连做了四部大戏了,秦腔剧院的陈彦院长觉得每次来上海都有不同的收获,还表示:“上海是一块可以让我们秦腔生存的地方,今后一有新戏一定想办法带到上海。”去年《西京故事》因为参加艺术节受到好评,政府奖励了剧团和运营商40万元,过去的亏损也补回来了。

  这些项目我能收获什么?当然不只是成就感。就因为上海接纳了西安来的秦腔,上海越剧院西北行的时候在西安演出,他们剧院就无条件地把剧场腾出来让越剧在那儿演。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我接了“宁波小百花”、“绍兴小百花”来上海演出,这些地方上的剧团就记上海的一份情,我在安排上海越剧院在当地的演出时就会得到很多方便和优惠。前几年我做“评弹金榜”青年演员在苏浙一带的巡演,也是依靠了很多以前的积累,苏州、无锡、宁波、杭州等地的演出都免了场租费。

  上海一直被誉为“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文化消费上是大家都比较看重的“戏码头”,如何利用好这座城市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容量,我觉得是一个很值得下功夫去研究的课题。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特稿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
   第B25版:招生留学
   第B26版:品牌教辅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品牌透视
城中村:上海不能遗忘的角落
【记者手记】
海派“戏码头”培育买票看戏人
水库之大好比十西湖 清水惠民取自青草沙
同题问答
新民晚报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A09海派“戏码头”培育买票看戏人 2012-09-05 2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