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的是外语,20多年前,我被作为当时的“稀缺”人才引进到上海青旅,那时上海的旅行社屈指可数,从事的都是海外旅游者到上海来的“外事访问、交流”接待工作,我们的名片上印的都是“翻译”。弹指一挥间,上海的旅行社数以千计,组织中国市民出境旅游成了旅行社发展最快的业务。我所在的上海青旅做的最新一笔大业务,就是包下世界排名前十的豪华邮轮皇家加勒比海洋航行者号,组织3500多名上海游客从上海启航。14万吨的航行者号,载客量相当于七八架空客380。
最难忘记
外国游客买下整面墙字画
踏上旅游工作岗位,我记得很清楚,第一个团是到龙华机场接的。那时虹桥机场每天起降的航班有限,航班排不进虹桥机场,有时就会安排降落在当时仍在使用的军用机场龙华机场。
当时的上海,能接待海外旅游者的宾馆很少,也就和平饭店、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上海大厦等几家,城市酒店才刚刚落成启用。当时的旅游团,抵达上海时都不知道能入住哪家宾馆,导游在宾馆大堂等退房、“抢房”是常有的事,有时实在市区宾馆房间太紧张,就只能住到宝山、金山等郊区甚至苏州等地。
那时,海外旅游者在上海购物,最喜欢买的就是字画、工艺品等。有次我带团到友谊商店,一位游客指着一面墙上挂着的国画,逐一指过去“这个、这个,还有那个,我都要了”;另一名游客也不示弱,要下了另一面墙上所有的画。而现在,中国游客在境外奢侈品商店,买下一排名牌包包也时常听闻甚至亲眼目睹。
最多听到
一年没来,上海不认识了
随后,上海步入了城市建设快车道,一批又一批新项目相继开工、建成,内环线通车了。双向两车道在刚通车那会空荡荡的,旅游车一路畅游,有游客感慨:上海大手笔,造这么宽的高架。南浦大桥、杨浦大桥造起来了,浦东林立的摩天大楼拔地而地,海外游客惊讶:前几个月还是脚手架包着,脚手架一拆,就是一座地标性建筑,更有游客感慨“一年没有来,上海就不认识了”。
最快发展
出境旅游人次10年多6倍
进入新世纪,出境旅游开始盛行,上海青旅也从以往的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开始业务拓展,新成立出境旅游部,我就这样转到了出境旅游业务。当时,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仅17个,那时,上海市民见到亲朋好友出境旅游,都会羡慕“开洋荤了”。
现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达到140个,几乎可以走遍全球,全国出境旅游人次也从2000年的1047万,猛增到2011年的7000万。现在,出境旅游成了平常事,青旅每年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次就达到5万,其中60%都是家庭出游,境外购物快速上升,平均花费大约为旅游团费的50%,也就是说,花一万元出国旅游,游客还会另备至少5000元用于购物。
最大气派
包下邮轮组织市民出游
去年下半年,当邮轮巨头皇家加勒比宣布将世界排名前十的豪华邮轮“海洋航行者号”引入上海时,我和我的同事立刻大胆设想,能不能包下邮轮?
大胆举动需有实力支撑,包邮轮要预付全额船票2000万美元,预售80%以上旅行社才能有赢利。销不出去的船票,不仅退不了,旅行社还得另付“损失费”,因为在船方看来,空着舱房,邮轮就减少了游客船上消费这笔收入。
那段时间,整个青旅工作人员都一起担任起邮轮销售员,市场销售情况也十分好,很快就满额了。3500多人上邮轮,对旅行社的接待能力也是考验,90多名穿着红马甲的青旅领队“集体动员”,一起登船,为尝鲜邮轮旅游的上海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本报记者 沈敏岚 采访整理
【同题问答】Q:10年来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请你谈一下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怎样评价这种变化
A:非常庆幸我能融入到我国旅游飞速发展的十年,也见证了17到140的整个过程——2001年中国加入WTO那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仅17个,今天我们可以前往140个国家和地区享受旅游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Q:你在为过去10年工作的成绩,事业发展欣慰的同时,是否还有遗憾
A:旅游事业有今天的繁荣景象,离不开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的辛勤耕耘。我辛苦,但我很快乐,看到游客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要说遗憾的话,作为一个专业的旅游工作者却没有度过一次悠闲的长假。
Q:新的十年即将开启,能否谈一下你和你的家人的心愿
A:如果说人生是一次长途旅游的话,那么每一次旅游,反而成为一个个驿站,供我们停下来休息、思索、整理背包,然后重新上路。要说心愿,首先在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推崇“品质优先,诚信至上”的服务理念,能让我们和游客共同享受旅游带给我们的快乐。当然我也非常期待有机会能带上家人享受一次真正意义的悠长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