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最早期的工商业中心,深水埗从一个码头露天菜市场发展到如今工厂和服装批发店密集的商业区,见证了香港发展的历程。白天的深水埗,人声鼎沸,嘈杂不堪,夜色渐浓时分,深水埗开始“姗姗可爱”。从鸭寮街向长沙湾方向,路边停泊的车渐渐地就多了起来,车内走出的人打开后备箱,然后安静地在路边抽烟;一些老人,扛着不大不小的编织袋,陆陆续续地在路边依次排开,但并不把编织袋里的东西拿出来,只把袋口敞开,让人能大致看清里面是什么东西。
晚上8点到10点,深水埗的鸭寮街,大概一公里的路段,就这样成了天然的跳蚤市场:大的货物有用旧的电脑和各种家用电器,小东小西的有服装、日用品,让人目不暇给。在这里淘货,一般都会带手电筒,——忘记带了也不要紧,因为街头总会有人把自己用废料手工拼装的手电筒用5港币的价格卖出。这样的跳蚤市场注定与众不同,买货的人像是“探宝者”,拿着手电筒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边照边瞧边找,卖家像是垂钓的“姜太公”,不肯多言,往往是有问才答,绝不主动。
其实,不论是车子的后备箱,还是敞口的编织袋,里面并没有特别多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两双鞋子,几件衣服,以及用旧的电扇而已。这里的二手货是有时令的,比如服装,大多数是反季的,十分便宜。今年夏天,我就在这里淘了一件冬天穿的风衣,日本的牌子,竟然只要10港币!最让人放心的是,卖家一般都会极详细地告诉你旧物的使用情况,不论货物大小,都会尽可能地主动出示给你原始的票据——港人做事的诚信和认真可见一斑。上个月,有一天收工后逛深水埗,我还淘了一台10港币的小烤箱和15港币的咖啡壶,用起来颇顺手,没有半点质量问题。
来这里淘货的,香港本地人居多,而且大多数是老年人,如果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靓仔“探宝”,多半是来自东南亚的打工仔。深水埗,这个香港早期发展的社区,六十岁以上的长者数量位于全港之冠;而密集的服装加工工厂,又使深水埗聚集了来自东南亚各地的廉价劳动力,于是,在这手电筒忽明忽暗映射的夜市里,贫富差距的底线在夜色中格外分明。我亲眼见到一些老人,70多岁的高龄,颤巍巍地在这个跳蚤市场里淘货,口袋里揣的几十港币相互撞击,在略显寂寥的市场里呜呜作响。和我一同工作的港人老梁,见我的眼神有些沉重,对我说,“这样的夜市并不多,除非生活窘迫,一般港人是不会将二手货卖掉的,大多数都会捐赠给福利署,救贫助困。港府对这样的夜市默许开设,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助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