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言“喘息”
邵宁
  邵宁

  最近,媒体介绍了一种时髦的“喘息式服务”,还有具体的机构喘息、居家喘息、应急喘息……这个新名词看了让人吓一跳,是服务者本身气接不上来,边喘息边为别人服务呢,还是医生护士帮呼吸困难的病人喘气,比如上呼吸机什么的?

  仔细看报道,才知都不是。原来,这是本市某区引入的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新概念,即为照顾老人的人服务。因为他们长期照料老人,得不到“喘息”。有关部门通过让老人进敬老院暂住、派护工上门等方式,使得老人的家人得以休息一下。

  现在,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是越来越高了,据最新统计数据,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340多万。许多卧床不起或失能失智的老人需要长期的照顾,家人确实非常辛苦。为照料老人者提供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只不过,既然是一桩民生好事,名称就应当让老百姓听得懂。“喘息式服务”针对性不强,如果说,照顾老人的人需要喘息,那么单亲妈妈、单亲爸爸既要工作,又要独自照料孩子,是否也需要“喘口气”?初三、高三学生学业紧张,双休日、假期也在外面补课,天天晚上十一二时才睡,是不是更需要“喘息”?如果一位市民到街道说“我要申请一次喘息式服务”,听上去,显得很滑稽。

  我们的民生工作、社会管理,照搬外来名词的情况并不少。多年前上海还推出过一种“非正规就业”,这是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概念,实为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举措,但初期许多下岗职工听不懂,都认为这种就业是“不正规”的,因而少人问津。其实,如果用“微小型创业”来代替就简单明了。

  日前,我在杨浦区民政局采访,听说了一种“护老者之家”,由杨浦区福利院和长白街道试点。这也是针对照料老人者的一种服务。来自福利院的专业“护老团队”上门指导如何护理老人,在家人无暇分身之时帮忙照料老人,或将老人接到福利院暂住。而这一公益项目已开展一年多了,有1500人次护老者受益。“护老者之家”与“喘息式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个名称通俗易懂,感觉温馨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审判公开还需配套出台细则
何言“喘息”
媒体视点
交通管理更要有现场监督力
情绪劝阻
一路乱吐还自许“尊贵”?
典型的反面教材
莫让月饼票成为“舌尖上的烦恼”
恶劣心态的反映
关爱环卫工群体
新民晚报评论A05何言“喘息” 2012-10-10 2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