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饕餮
王琪森
  王琪森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风靡荧屏,大受饮食男女的追捧后,锅碗瓢盆交响曲火爆上演,美食热迅速在全国兴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白山黑水间,大家都在秀厨艺、晒食单、逛餐厅、尝佳肴、品美味,好像全民一下子进入了舌尖上的饕餮时代。

  凭心而论,《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推出的一档专题片,还是颇有文化内蕴、历史传承与民俗风情的,凸显了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是对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深入思考。然而,现在荧屏上有不少厨艺节目,却是有些过度娱乐化与杂耍化,有的甚至是媚态化与低俗化。如邀请些平时和厨房不沾边的影视明星来参加,打情骂俏,做作嬉闹,不仅浪费食材、暴殄天物,显得相当无聊,也是对观众不负责,可以讲是“泛娱乐化”在美食领域的漫延。

  民以食为天。本来嘛,做些美食节目,展示些厨艺名品,介绍些各派菜系或推荐些著名厨师,也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厨艺节目的走红,也正是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上双重需求的显示。况且泱泱中华,饮食文化的积淀也是相当丰厚,从孔老夫子的“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到东坡肉、万山蹄,从袁牧的《随园食单》到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可谓是蔚为壮观。仅是《红楼梦》中那个茄子的烧制,就令刘姥姥叹为观止。但时代毕竟在进步,饮食文化得与时俱进,要讲究科学性、保健性、合理性及环保性。然而现在有些饮食节目却是有违于此的,似乎缺乏文化的关照和思想的支撑。

  由此想到前两年所看的话剧《天下第一楼》,讲的是创业于同治年间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传业至民国初年后,由于二位少掌柜的无心打理,店铺衰败。后请来了聪慧能干、敬业务实的卢孟实来主持,名店恢复了生机。十年后,二位少东家与卢争起了主财权,卢被逼离开“福聚德”回山东老家。临行前他留下了一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此部戏颇有史诗意识和兴衰理念,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底蕴,耐人寻味而发人深省。尽管戏中也有烤鸭的美味与厨艺的展示,但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形成舌尖上的风景。这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风水没转到。现在似乎是只重味觉不讲感觉,变得食欲至上了。

  就像饮食有节那样,美食节目也要有量的控制和度的把握,不要让饕餮之风、奢侈之气影响当下的社会风气。记得电影《鸦片战争》中,当李鸿章请洋鬼子吃饭时,满桌的山珍海味、盆碟堆集。而洋鬼子在让李大人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宴请李大人的仅是一块半生不熟的牛排,当李大人发出疑问时,洋大人答道:“你们把时间都化费在吃上了,所以你们今天签这个条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老上海的茶楼
为艺术而燃烧的生命
舌尖饕餮
纠正一副常见对联
重庆涂山
“水”烧开的最后“一度”
书法
新民晚报夜光杯B04舌尖饕餮 2012-11-06 2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