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走进了中南海。头无桂冠,身不披红戴花,就作为一普通公民;因那时它在节假日对外开放。虽开放的只是局部,但能走进这自1949年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脑和心脏的地方,这儿的一草一木都让人倍感新鲜。
父亲的战友送来参观中南海的请柬。两张粉红色是10月1日上午,编号0002841、0002842。另一张嫩黄色的、编号0000116的参观时间是下午一时至五时。正面印着:“为庆祝‘十·一’国庆节,请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上午七时至十一时参观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并游览静谷和瀛台。”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背面有《注意事项》5条。
中南海在故宫西面,又称“西苑”和“太液池”。占地面积1500亩,却有700亩是水面。它为中海、南海之统称,南海在中海之北,与红墙外的北海原称“三海”。它始建于辽金,自元、明、清均是皇家禁地。它的东面是北长街和南长街。我们从南长街81号进入中南海。开放的那片地,说是平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所在。维持秩序的,想是中央警卫局的警卫战士,虽一身西装,却遮掩不住军人的“范儿”。个个笔直立正,回答简练扼要。
其实,中南海的建筑基本集中在隔开中海与南海那东西向的长条地块上。现在的规模出于明朝,大多为清时所建。翻着导游手册《中南海参观纪念》,进门过流水音往西,过蜈蚣桥到第一个参观地丰泽园,它坐北向南,在瀛台北偏西,西与静谷为邻。东院的菊香书屋是毛泽东故居,内有卧室、书房、办公室、起居室。1949年,毛主席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进京,落脚香山。在那住了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就搬到了这里。
沿着回廊,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屋内的写字台上,有本台历。翻开的那页是1966年8月19日,我记下这个日子。从那以后,毛主席就搬到了游泳池居住,一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在中南海的日子里,他住菊香书屋最长,有17年;在游泳池则是10年。
旋又来到毛泽东的卧室,屋子里的家具全是本色的。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大床。床的一边是小木桌,有盏小台灯,圆锥形的灯罩是蓝色的。小木桌后,紧拼着一张小写字台。这张木板床朝里靠窗的一边,堆着一排书,早就听说他的这一习惯。与床垂直的是一排四个木制的书橱,无玻璃门。橱的上方有两盏壁灯。那时的视力还可以,还没特为他印制的“大字本”。
故居里是不能拍照的,只能在丰泽园前留影。一旁,有人指着树后一栋三四层平顶楼房说,那是江青住的。住这里,与菊香书屋不算远。“文革”开始,毛泽东搬走了;江青也随中央文革小组搬到被毛泽东认为是“无鱼可钓”的钓鱼台,直到被抓。
离开丰泽园往西是“园中之园”静谷。汉白玉石雕砌的门楼为金刚宝座塔式,五塔分别矗立于两层须弥座上,门额镌刻“静谷”两字。据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女儿曾自的回忆,“偌大的园子里只有父亲住的靠西墙的三间厢房。”
三面环水的瀛台是中南海游的最后一个去处,过瀛台桥而入,宛如水中一小岛。它建于明朝。现有建筑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扩建的,1975年进行过修缮。主体建筑从北向南为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和迎薰亭。清世祖顺治题额“瀛台”,乾隆题“海中蓬莱”。
站在迎薰亭环顾四周,没想到中南海里还能划船。望着荡起双桨的人们,映衬着南海喷出的清凌凌的水,如穿梭在绽放的花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