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80元,能享受怎样的娱乐活动?看一场电影?或者现场聆听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的演出。最初看到这个乐团登陆东方市民音乐会我都不敢相信。
以巴赫《赋格的艺术》开场很有意思,演奏家们采用无揉弦的方式演奏,声音清澈,且追求不动声色地呈现“思维之美”。但是顺应音乐自身的变化,我们也听到了有血有肉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不是那样深奥的作品,两位小提琴首席的演奏各有千秋,年轻的依利埃斯库琴声清丽、嘹亮;年长的库斯莫尔声音低沉、宽厚,但有时被另一把琴压住了,没有完全亮出来。作品慢乐章的演奏很美,独奏与乐队都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气质。
莫扎特小夜曲的演奏迅捷流畅,比许多唱片中的速度都要快,但这支无指挥乐队真正呈现了室内乐演奏的默契。速度快,却不赶,这已是很难的技巧,更可贵的是乐队全体协调一致地运用自由速度,以把握困难的“莫扎特风格”。这首小夜曲太著名了,切忌演“俗”演“油”,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演奏慢乐章的时候,对音乐情绪的转换得心应手,小步舞曲的格局不大,却真有情趣;终曲大幅度的音色变化听来畅快,却不逾越演绎莫扎特之尺度。
原以为上半场是重头,不料竟是下半场更精彩,柴科夫斯基的小夜曲成为美妙无比的演奏。他们不用揉音的时候很精彩,使用揉音的效果更令人难忘。这首小夜曲通常被理解为老柴向莫扎特致敬的作品,体现出浪漫派作曲家的“古典情怀”。开头的著名旋律一出来,我就被迷住了,乐队音响色彩斑斓,又有一种绝佳的透明度。的确,在此需要的不是列维坦式的浓墨重彩,而是清淡水彩般的色调。我从没有听过如此清新和自由自在的“柴科夫斯基”,乐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室内乐演奏的优点:弱音的把握高超而不刻意,速度变化中,各声部心有灵犀的配合减去了不必要的厚重。
不得不说,陈其钢的作品《走西口》是一个惊喜。中乐搭配西乐失败的例子不少,但此曲是动人的。作曲家没有故弄玄虚,也没用绝望抓人眼球,他采用复杂的多声部配合表现一种压抑、苦恼的心境,有时让我感到自己误入肖斯塔科维奇的世界。作者将民歌旋律的片段散入现代化的音响,当它们完整出现时,意境随之改变,似乎在表达乡音能够安慰、缓解离情。最终民歌旋律在温和的“极弱”中出现,是一个期盼光明的结局,演奏家们的弱音控制令人屏息,乐曲同演奏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