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场悲剧,毕节市政府当负主要责任。在全国舆论重压面前,毕节市没有费力开脱,坦承自身管理上的漏洞,拿出具体处理意见。它大概多少从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糟糕表现中吸取了教训。
悲剧无法挽回,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让悲剧重演。社会管理、社会救助及保学控辍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任何一个很小的环节都可能引发悲剧。显然,需要反思、改进的不仅是政府部门。
事情发生后,对毕节市政府的质疑、批评铺天盖地。在事情还没搞清楚之前,一些网上意见人士用“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充满悲情的词汇进行叙述,这能吸引眼球,但却是不够严谨的。一个正常人对这样的消息感到难过甚至愤怒,很自然。但我们在互联网上抒发难过、愤怒情绪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表现往往有着巨大反差。
当有政府可以指责的时候,我们的自责就容易缺位。骂政府很容易,也很解气,就这次的事故而言,你可以怪民政部门为什么不主动去救助,可以责怪公安部门为什么不早点找到孩子,等等。每一项质问都义正词严,绝对正确。
但或许我们应该问得更多。据说孩子之前曾多次离家出走,原因是什么?孩子曾在工地居住多天,为什么目击的路人没有给派出所或者民政部门打个电话?我们遇到这类事情,会不会毫不犹豫地搭把手?
没有社会的整体配合,政府的工作将是挂一漏万。可以说,救助工作是一个联动机制,是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的联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爱心联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悲剧发生。
在网络上,我们很多人那么易怒、易激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却又是麻木、冷漠的。如果我们不能在现实中践行,互联网上的爱心、道德再群情汹涌,也只能像小女孩擦着的火柴,只提供瞬间的温暖,很快就会熄灭。
环球时报(何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