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构思 价格不贵
几位购书的读者向记者反映,获奖图书价格很平民,如童书《穿墙术》32元,《顾城诗选》28元,《一个一个人》32元……收藏几本获奖图书,既经济又方便。书的包装绝对不是越贵越好,这在出版行业内已是共识,花里胡哨、披金戴银的庸俗包装,不会入资深评委的法眼。20本获奖图书从全国送选的300多本图书中脱颖而出,比拼的是图书设计师的灵感、构思、品位,决胜的法宝则是设计者对文本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结合内容 创意新颖
图书设计师像魔法师一样把心思都包藏在书内,像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延安讲话”手抄本是一个盒子,竖立起来恰似一座“丰碑”,有强烈的三维感,政策性的文字表现得不单调不枯燥,把文献与文献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人产生亲近感。
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此番有两本书获奖,分别是《一个一个人》和《蜗牛慢吞吞》。《一个一个人》是一本故意做旧的新书,在一堆候选图书中,引起了评委们很大的好感,书页里夹杂了粮票、烟标、入场券、模糊的图书馆印章以及黑魆魆的划痕和油渍,所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精心的“阴谋”。朱赢椿告诉记者,《一个一个人》设计耗时一年,为了设计《蜗牛慢吞吞》,他饲养了蜗牛慢慢观察。豆瓣网友AT在评价获奖图书《一个一个人》时写道:“无论是文字还是设计,都让你不忍一目十行,甚至是肃然起敬。总有些书,是在尊重‘阅读’这件事。”
封面书名 有意淡化
但“最美的书”为何在平日里难显“芳容”,甚至让人记不住书名?记者翻看了部分获奖图书的封面,恍然大悟:不少设计师为了追求整体效果,把封面上的书名缩小、淡化,仅在书脊上“点题”。《吃在扬州》(书籍设计:赵清、孙姝颍)以筷子和扬州器皿结合成整本书的视觉符号,封面是一双镂空的筷子;《墓畔挽歌》的封面用了绒面材料,做了很简约的肌理对比,以黑灰橙三个颜色反映主题;《留园印记》的封面用了一枚凹凸章印,黑白的感觉印在淡淡的色纸上,用手触摸,让人感觉到苏州园林墙壁的肌理;《蜗牛慢吞吞》的封面上,只有一道蜗牛爬过的痕迹。这些图书几乎都在封面上留下微小的书名,让读者难以一下子辨识庐山真面目。《组织学图谱》(书籍设计:张志奇)更彻底,玫红色封面上索性隐去了书名,用红色象征人体组织,用勒口翻两折叠三层次,叠成体现皮肤肌理的切片,又像一片涟漪或一朵盛开的花。评委吕敬人认为,这个封面不着一字,就把枯燥、血淋淋的主题表现得很温馨。
审美实用 应该兼顾
“含蓄”到几乎在封面上看不见书名,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规律?审美和实用有时不能兼得,评委和读者的意见也会相左。虽然朱赢椿的设计作品时常会抢走图书作者的风头,但他本人也承认,理想的图书设计师是隐在幕后的,书籍的形式和内容要完美统一,设计应为图书内容服务,为方便读者阅读服务。
新加入评委阵容的乌塔·史耐德女士曾担任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曾连续11年担任“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总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今年“中国最美的书”很具有竞争力,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中国最美的书没有一味跟风世界设计潮流,保留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她建议中国设计师要更注重版式设计的细节,注重图书的可读性,方便读者阅读。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