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93岁田妈妈膝下子女越聚越多
~~~93岁田妈妈膝下子女越聚越多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亲相爱一家人 难舍难分篮球情
93岁田妈妈膝下子女越聚越多
陶邢莹
▲4年前,本报报道11个“儿子”关怀田福海遗孀吴淑贞的版面
如今田妈妈惊地发现,膝下的子女,越聚越多,越来越年轻
每一次相聚,“儿子”都要拿出老照片给田妈妈看,重温昔日的温暖
▲六十年后女篮再相会,右起:徐建华、汪文娟、谢蕴怡、王慧珠、黄明媛、王霞飞、王诗珮、沈恒淑、王灿华、盛 妮、王佩珍
一九五二年上海体训班女篮合影前,排右起:王诗珮、陈文琰、沈素琴、谢蕴怡、黄明媛后,排右起:朱亚爱、王慧珠、汪兴华、盛 妮、徐建华、龚文珍      (资料照片)
  一箩筐回忆

  16页手写稿,记录了上海体训班篮球队成立的故事,这是82岁的老队长邵冠群精心编写的,他复印近40份,发到在座各位的手里,邵冠群告诉大家:“未完待续,今天,请在座各位畅所欲言,尽情回忆,我会补充到这份材料中。”

  一箩筐的回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开去。

  南昌路57号(原法国中学)的三层楼小洋房里,上海男女篮诞生了,那里是他们训练和生活的地方。

  还记得,淮海路的街坊邻居,几乎人人都叫得出这37名运动员的名字。“每逢比赛,我们从南昌路步行20分钟到上海体育馆,一路唱着歌曲,可精神、可自豪了。”谢蕴怡说。

  还记得,在陕西南路141号上海体育馆(现巴黎春天百货),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场篮球比赛,近2000张座位,座无虚席。“看我们的比赛,买票是要通宵排队的。观众们使劲跺脚给我们加油,地板都被踩坏了。”绰号“小阿弟”的朱承塘说。

  还记得,乌维培收到国家队的邀请函,田福海为了将他留在上海队,做了3天的思想工作。“感谢田指导,幸好留在上海,我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女篮队员王诗珮携手共度53年。他是我们的红娘。”

  说得还不够尽兴,陈茂麟亮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57年上海男篮代表国家队,去巴黎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合影。“在田指导的率领下,我们赢了巴西队,最终获得第五名。”这是大家最骄傲的回忆。

  93岁的田妈妈不仅记得住全队的名字,还记得以上这些故事细节,因为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中,身心当然健康。

  篮球接力棒

  篮球薪火,一代传一代。王诗珮感慨道,“我原本已经拿到了上海水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上海女篮的一员,没想到,篮球成了我毕生的职业。”后来,她和队友还曾受邀参演了电影《女篮五号》。

  这批集训班的队员,在退役后,纷纷执掌起教鞭,活跃在各体校篮球队中。

  上世纪60年代,沈恒淑身为青年队领队兼教练,上门家访,劝说方凤娣(姚明妈妈)加盟。

  徐为丽作为市少体校篮球班班主任,将十五六岁的丛学娣招入麾下,并给她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打球,好好训练,我就让你当队长;二、放弃篮球。”从那时起,丛学娣才严肃思考起了未来的篮球职业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步骏成为上海青年男篮一员。他的教练贾钦昇、杨伯炎,常常给他讲田福海的故事。“我们这批人,从小看朱承塘、邵冠群的球长大,而田福海老前辈更是我们的偶像。”因此,当乌维培致电步骏时,他毫不犹豫许诺:“从今往后的聚会,我都要参加。”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体科所工作的谢蕴怡,牵头做全国篮球系统训练教材的课题,成立了一支苗苗队。“我家住4楼,姚明一家住6楼。姚明刚上小学时,大方送他来队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篮球启蒙教育……”

  李秋平、王群、姚志源……但凡上海篮球界响当当的运动员,几乎都师从这批篮坛元老。上海篮坛接力棒,就是这样,从上海男篮第一位主教练田福海的手中,传递下去的。

  上海是我家

  1952年开始,上海男女篮在中外叱咤风云。上海男篮曾在主场,将前苏联教练率领的国家队打得落花流水。上海男篮曾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国际比赛,获得第五名的成绩。

  60年过去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聚一次、少一次。

  一周前,乌维培、邵冠群等人开了次会,随后,列好一张名单、逐一写完请帖、找人制作席位卡,订一个篮球式样的蛋糕,再打一圈邀请电话,将60周年聚会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天一大早,田妈妈兴高采烈地抹了发油,戴上一条精心准备的丝巾,等着乌维培夫妇去接她。

  邵冠群则早早地等候在中山公园地铁站,同弟子沈昕及其爱人会合后,坐二号线到终点站后,打车去青浦区的敬老院,将88岁高龄的篮坛元老王灿华接到市区,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是一家人,是兄弟姐妹,做这些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乌维培说。

  正因如此,唤吴淑贞一声“妈妈”,一唤就是60年。队员们每隔一段时间,会自发去看望她。田福海过世后,田妈妈的外甥女和外甥都曾邀请她去广州或辽阳共同生活。但田妈妈婉拒说:“我随田福海来上海60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这里,有那么多的子女,我离不开他们……”

  永远的“妈妈”

  田福海是在2007年10月逝世的。2008年1月,上海男篮在聚会中达成共识———每年给田妈妈过生日。3年多来,这批男篮队员中,周明镐和杨伯炎先后过世,然而田妈妈膝下的子女,却从原先的11个,增加到了近40个。甚至两位和田妈妈年纪相仿的前女篮队员,也都亲切地唤她“田妈妈”。

  1958年,田福海短暂执教女篮,在短短一年内,就带领女篮获得全国亚军。“田教练是我们女篮公认的福将。”沈恒淑说。葛幼幼由于膝关节受伤,早早离队,在田福海手下只打了几个月的球,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她旅居美国后,每年回国一定会去探望田福海教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上海女篮而言,无论田福海执教的时间是多短暂,田福海对她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午宴尚未结束,大家纷纷起立,争相同田妈妈合影留念。她们都已白发苍苍,甚至有人已在敬老院生活,但吴淑贞,永远是她们的“妈妈”。

  亲情会延续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乌维培的组织下,上海元老篮球队正式成立,一代又一代的老篮球人在此交流切磋。1989年,乌维培夫妇移民美国,随后他结识了世界华人篮球比赛的组织者,帮助元老队每年得以参加该项赛事。“元老队先后拿过5次冠军。而且,元老队成员以75岁的队员为主,但他们执意要参加65岁年龄组,很不容易。”乌维培很是自豪。由于元老队这些年缺少赞助,很难维持租场地和参加海外赛事的费用。

  今年9月,身在美国的乌维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上海元老队因资金短缺而濒临解散。心急如焚的他赶紧给两位经商的弟子打电话,一位当即送上3万元现金,赞助球队参加下月在印尼举办的世界比赛,另一位立马掏出腰包,拿出聚会费用,给老队员们提供一个和田妈妈聚会的平台。

  从今往后,男篮元老们,每周还会相聚到一起,打一场球;女篮元老们,每隔一段时间相会在一起,吃大锅饭、打一场牌,感觉回到60年前的集训时代。田妈妈也会不断收获满满的爱。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本版图片除资料照外均为记者 陶邢莹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长三角/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职场方圆
   第A28版:读者之声
   第A29版:阳光天地
   第A30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0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相亲相爱一家人 难舍难分篮球情
上海好心人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23相亲相爱一家人 难舍难分篮球情 2012-11-21 2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