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助残员曾感失落
2006年,肖晓明大学毕业。父母建议他留学,他选择留在家乡。虽然小肖参加了不少企业的笔试且成绩不错,面试机会接踵而来,但面试后却毫无例外地石沉大海,个中原因,常被“另眼相看”的肖晓明很明白——又是因为那只看上去没有异样却使不上力气的右手。
碰壁无数次后,肖晓明成为嘉定区残联的一名基层助残员。大学毕业生做助残员,在全市也不多见。这个年轻人向记者坦承,当初,自己是有失落感的。不过,几年的基层磨练,与100多名残疾人的“亲密接触”,特别是看到他们来到阳光家园后逐渐发生的改变,肖晓明开始像老前辈们那样发现,自己的工作琐碎却有意义,特别是,自己本身是一名残疾人,更容易融入阳光家园的学员,发现每个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熟悉每个“家人”特点
菊园新区街道阳光家园包括阳光之家、阳光心园和阳光基地三所机构,分别面向智力、精神和其他种类残疾人。肖晓明从2009年开始管理阳光家园,第一件事是摸清每个“家人”的特点。
阳光心园前后有五六十名精神残疾人,虽然基本处于稳定期,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还得留意观察。每人情况不同,肖晓明接触多了,肚子里装了一本清楚账,谁有发病苗头,第一时间就能看出来。比如,老李平时可以正常种田卖菜,偶尔却会频繁来办公室问肖晓明“我蛮好的吧?”肖晓明一边宽抚“侬蛮好额”,一边暗自明白“他该吃药了”。
还有一次,小杨咕哝一句“我不干了”,便径直走出阳光心园,肖晓明赶紧安排人一路跟随。小杨劲头格外足,越走越快,很快没影了。肖晓明每隔30分钟给他家打电话,两小时后得知他安全到家,心才放下来。第二天,小杨找到肖晓明道歉说:“对不起,肖老师,我昨天发病了。”肖晓明十分感动,让年长的学员主动向自己这个小阿弟承认发病可不容易,得真正和他们交心,赢得信任和尊重才行。
个性培训收效明显
要赢得学员的信任和尊重,行政手段不管用,而是要关心和了解他们的症结,对症下药。
心园里有一名伤残退伍军人小陈,他和父亲一直不愿意面对事实,服药断断续续,时有复发苗头。去年底,肖晓明发现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抽闷烟,既不肯坐在椅子上,也不理睬旁人。肖晓明请心理咨询师和他父亲聊聊,说服他主动提醒小王服药。短短三四个月后,小王仿佛换了个人,常主动给肖晓明帮忙,前不久还与阳光家园的一个女学员恋爱结婚了。
肖晓明还积极依托区残联,整合社会资源,引入“个性化培训”理念,对残疾程度不同的阳光之家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40岁的老陆语言障碍严重,很少与人交流。一次,肖晓明发现他喜欢玩电话机,但从不拿起听筒,只是一个劲地按数字键。肖晓明估摸他可能对数字比较敏感,就有意加以引导,增强他的记忆数字能力。几个月后,老陆第一次在电话机键盘上把阳光家园的电话号码按了出来,后来,慢慢记住了十几组电话号码,也能记住冷柜里的冷饮分别是什么价格,天气炎热时,知道主动向母亲讨零钱去买冷饮了。
肖晓明发现学员陈超的记忆力特别好,就请人以陈超为原型创作了一首诗歌,由他自己朗诵。陈超声情并茂朗诵的这首《党的阳光照亮我的家》,曾让中残联主席张海迪感动落泪。站在舞台边,肖晓明的心里也投射进了一缕阳光——陈超和其他学员的变化,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看清了脚下的路。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