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江湖郎中,有祖传良方,号称包生男孩,一副见效,售价两千,生下男孩才付钱,不灵不要钱。结果,生下女孩的自然没付钱也不找他了,生下男孩的多数高高兴兴浩浩荡荡送钱去。他的药材成本不过几元,其实就是类似安胎药,决定不了胎儿性别;但是,他仍然财源滚滚,因为按概率总有一半生意(生男孩)能赚到。他不仅平安无事骗了很多年,还挣了一屋的“送子观音”锦旗。
傻子太多,骗子往往不够用。
每年中秋节前,神奇的“月饼券现象”就会出现:有的月饼商将100元的月饼券用60元卖给黄牛,黄牛再用80元卖给消费者;大多数收到月饼券的人,根本不想吃,这时商家再提供服务,用50元收回月饼券。厂商根本不用生产月饼就现赚10元,黄牛赚20元;而送礼、收礼的人,也都感觉捡到便宜了。
拍卖时,同一古董,有人估50万,有人估500万,价格最终是由头脑最发热的人决定。同理,股市底部时,流动性萎缩,任何抛盘都能打压股价,因此,股价能跌多深往往是由最恐慌的人决定。所以股价总是在上涨时超涨,下跌时超跌。
傻的人往往给人以弱者形象,蠢的往往给人以自作自受的强者形象。
一位知性女孩说,有一天在立地镜前发现自己“胖得特蠢”,从此发奋减肥,现在又回到知性美行列。原来,蠢无处不在,甚至也可以无关智商地蠢。
奇怪的是,“蠢”给人感觉比“傻”更可笑,傻还有可爱的成分。说我“傻瓜”,我还可以觉得是打情骂俏;说我“蠢蛋”,我怎么就觉得特别耻辱?
就词性而言,傻与蠢都是贬义词,都是“笨”,但似乎气氛、程度不一样:说一个人“傻”,含有感情的,除了真傻外,还有隐含着疼惜的亲昵,比如傻得可爱、天真等等;说人“蠢”,就是相当不客气了,是有态度在里面的,意味着愚昧无知,或者自以为是,令人讨厌……
“你这个傻瓜”多半是亲密朋友之间的打趣,而“你这个蠢货”,即使出自朋友之口,也已经是恼羞成怒的表达了。
或许,“傻”真的比“蠢”聪明,起码比它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