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讲座
促使企业转型
张大铭是浙江人,1996年到上海创业,创办了上海瑞鑫科技仪器有限公司。当时,他的公司生产电器设备。1997年公司推出了国内第一台智能化防窃电监控系统。也就是因为这个发明,2000年的时候,市质监局邀请张大铭参加一场讲座。讲座上一位专家提出,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张大铭从中嗅到了商机——如果能开发出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市场前景一定看好。
张大铭决定转型。不做电器设备,改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招聘了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请来专家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第一款智能化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问世了。这台机器只有传真机大小,放上检测试剂和蔬菜,一会儿工夫就能自动打印出检测结果。
产品投入市场后,被农业系统、工商系统和集贸市场广泛应用。买这个仪器的不单是上海本地,连东北、西南省市都来定购。
第一炮打响后,瑞鑫研发的劲头更足了,相继开发了80多种产品,这些产品能检测水产品中的抗生素、肉类中的瘦肉精和激素、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一次座谈
让他留在上海
2009年,张大铭参加市科协组织的一次座谈会,谈到他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有人点拨他:“你可以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张大铭这才明白,如果通过认定,可以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人才居住证。2009年,瑞鑫的一款多功能农药残留速测仪顺利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张大铭不仅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还因此获得人才居住证,孩子在上海顺利参加中考。“要是当时拿不到人才居住证,我打算回浙江发展,孩子的就学问题一直是家人最关心的事。”
2010年,瑞鑫公司投资1200万元购置了位于普陀区的1000平方米商务楼。当初研发队伍只有5个人,现在发展到12人。
事务办理
不需寻找关系
张大铭曾经在外地办过企业,最终选定上海。他说,上海是个信息汇集的地方,有各式各样的论坛、讲座,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他说,如果当年在外地,他可能就不会知道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存在市场空白这个信息,捕捉不到这个信息,公司转型也就无从谈起。
在上海创业10多年,和政府部门打了不少交道。张大铭说:“我办执照、办许可证、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都不需要托关系。材料齐了,符合手续,不多久就办下来了,从来没有被故意‘卡’住的情况。”
上海政府的服务意识强,是张大铭的另一个感触。2009年申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时,他上了相关网站,申请条件、办理流程、需要的材料网站上写得明明白白,还留了咨询电话和地址。因为是第一次办理,他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便按照网站的地址找去,接待窗口的工作人员很详细地给他解释办理流程。“以前总觉得办事要找熟人。在上海办事不需要找熟人。”张大铭说。
质监局会给相关企业办讲座、科协会找搞研发的人座谈,上海人才服务中心还会定期组织招聘会,“如果我们需要招人,免费让我们设摊。”张大铭说,在上海,创业者需要的服务政府替你想到了。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