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微博上“实习生拒订盒饭”的事上了话题榜时,忽然想起不久前很红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便利贴女孩》。挥之即来,不限使用次数的“便利贴女孩”等来了她的王子,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便利贴女孩”都能等来一个豪门贵公子,或者一个能解救“便利贴男孩”的“白富美”。
11月刚实习完,对于实习生的那点“琐碎小事”深有体会。又想起曾听朋友抱怨,在学院综合办实习时,除了日常的送文件、盖章、资料录入、接电话等,常常还要到各个办公室搞卫生,帮这个送拖鞋,帮那个送面包,也是家常便饭,几乎就是贴身秘书兼高级保姆。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只要你入了行就不得不面对。现在某个行业出了个“反规则”的人,就引起一片哗然。“拒订盒饭”这件实习小事,引起公众的讨论和争议,未见得是件坏事——起码,一些人开始反思和分析这个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但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般平凡小事,能有这样的反响,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现实中显得突兀了,而它的突兀,恰恰在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沉默接受一切,包括应该和不应该的。常言道: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而有些人,就这么一直低了下去,一辈子卑躬屈膝,弯着腰生活。
我好奇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习惯了讨好实习单位的领导,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还是我们放弃自己的坚持,不去争取应得的权利?
这件事被贴上“90后”标签,我倒是乐见其成。毕竟,“90后”的关注及批判一贯热度较高,不在乎多添一件事。
再看看国外的实习生,境况也不尽相同。美国有严格的法律保障雇员权益,包括实习生。在英国,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受到同等的重视,除工资外享受同等对待。而中国,几千年前遗留下的“奴性”未被完全根除,年轻一代尽管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前行路上却也难免遇到各种“拦路虎”。
作为初涉职场的菜鸟一枚,谁不怕被“潜规则”,谁不怕成为下一个“便利贴男孩”或“便利贴女孩”?我宁愿把这种反抗看成是“破冰”的前兆,那样,年轻人更有希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