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长跑是各个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一。今年四月在巴黎国际马拉松赛上夺冠的斯坦利·比沃特回忆,“我们的学校并没有太好的设施,但土地就在身旁,所以跑步是最常见的体育锻炼。”
比沃特14岁时在体育课上发现自己跑得比同学们都快,“很多人都跑步,但真正跑出成绩的,其实不多。”比沃特26岁了。5年前,他才有了一名意大利教练和训练伙伴,并开始出国比赛。“我不能透露我一年可以挣多少钱,但我有了赞助商,当我开始赢得名次时,我还能获得奖金,生活因为跑步渐渐好了起来。”比沃特在肯尼亚众多跑者中,并未就此淹没。他买了一个农场,大家庭住在同一个宅子里。5个兄弟,3个姐妹,比沃特为还在求学的亲人支付学费。而离开校园的,则到自家的农场里干活。比起大多数的同胞,比沃特一家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用奔跑支撑起一家人。比沃特的训练并不轻松。他的日常作息像个苦行僧。“每天上午跑20公里,下午跑10公里,晚上还有速度练习。”但比沃特对于这份天赋,充满感激,从无怨言。“跑马拉松,当你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感觉是非常奇妙的。我形容不好,这是只有自己体验过才会有的感受。我喜欢跑步,不仅仅因为它在物质上给予了我回报。”
跑步,也让比沃特行走世界。这是比沃特第一次来到上海,也是他今年第三次出国比赛。昨日抵沪,从机场到酒店的一路,比沃特初领上海的风采,“人很多,高楼很多,听说周日跑步的线路可以看到更美丽的上海。”比沃特冲着冠军而来。“我希望能够创造自己的最好成绩。但马拉松比赛的成绩由很多因素决定,我会尽我所能。”昨天下午参加完耐克的活动,比沃特已申请到体育场进行户外适应性训练。
比沃特用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概括他眼中的马拉松——“艰苦”。“但从艰苦中,你可以感受许多甜蜜,这就是马拉松,这就是生活。”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