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不知道,就在他发谕旨的当天,中英就已经再度开战了!
按预订计划,英法本想1859年6月24日动手的,僧格林沁所说的直隶总督24日25日可到海口,他们也等不上了。但由于美国公使华若翰的请求,推迟到了25日。
早在6月21日,美国公使华若翰到达大沽河口,随行只有两只船。一只是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乘坐的旗舰“包哈丹”,一只是租来的蒸汽船“托依旺”。英法预计在6月24日进入拦江沙内。美国方面说,给我们一天时间,我们要跟清方接个头。因为直到6月24日,华若翰与达底拿乘坐的“托依旺”才乘着涨潮开到拦江沙外。由于试图在铁戗和木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炮台,“托依旺”搁浅了,出现了翻倒与进水的危险,英国舰队司令派了两只炮艇来拉,甚至大方地建议,可以把美国国旗和达底拿个人军旗插到自己的座舰上去。但是再帮,“托依旺”也没有漂起来,直到晚上涨潮时才摆脱窘境。
“托依旺”搁浅时,华若翰派人坐着小驳船前往中国方面登陆递交照会,同样被扮作民间百姓的僧格林沁官兵截住。美国人也怀疑他们的真实身份了,一是沿途的宁静不太平常,二是这些家伙具有一种很自信的态度。他们只告诉美方,听说总督往北塘去了,你们也去吧。美国一看:还是站一边,看人家英法动手吧。
25日拂晓,英、法联军军船升起“红旗”,直逼铁戗,按僧格林沁后来的奏报,他“惟念两年抚局,一经开炮,则局势全变,仍复隐忍静伺,严阵以待,而蓄我军之怒”呢。僧格林沁说得对,他就是个偷袭。开战前的整个交涉期间,大沽炮台静悄悄的,炮眼都用席子盖着,远远望过去一个炮口都看不见,炮台的土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士兵。英法联军忙活半天后,据布鲁斯事后汇报,9时左右,清方给夷人送来了直隶总督恒福的回复:他将去北塘等候公使们。请公使们再等两天,待他把北塘的军队撤走,就在北塘迎接他们。而布鲁斯认为,清方这是在故意拖延。还有,这个照会中,清朝皇帝与英国女王依然不是平列,所以他拒绝接受。更关键的是,英法联军已开始动手了,而且他离海军司令贺布有9英里之遥。总之,英法方面没有因直隶总督恒福的照会而停止行动。
直隶总督恒福为什么直到6月25日9时左右才给英法照会,也是很奇怪的。因为他一直在海口,他虽然收不到咸丰25日的谕旨,但咸丰22日之前的所有谕旨,都能收到的,北塘进京,君臣内部早就说定了。而且,咸丰20日的谕旨甚至明确说明了如果英夷们等不及,可令夷官们由北塘上岸到天津等候。那么恒福为什么不早日在北塘等候非得等英法动手之后才急匆匆地送出照会?莫不是僧格林沁设套恒福配套?不管怎么说吧,战争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