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
如今正陈列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装置作品《海葵》,用硬质的工业风扇、灯罩、插座、灯泡,却展现了一股柔若无骨的美感。作者巨燕使用了大量的废弃六叶电扇,结合装置整体的圆圈状,产生了一种旋转的动感美。
也许,装置没有命名更能赋予参观者想象的空间,当参观者第一眼看到这个装置时会看到什么呢?是在众多曾随处可见的电器中看到过去朴质而温馨的平静生活,还是听到了这些被弃之不用的工业废品们无声的哭泣?《海葵》用密集的组合和单纯的灰色色调,静静地等待着参观者的参与,等待着自己一次又一次全新的诠释。
当这些没有被回收的废弃品,不用躺在泥土里释放二次污染,而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发光发热时,我们多少也在它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了它们的“感恩”,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享受了。 ——编者
“创意”、“设计”两词近几年大热,和“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热乎劲儿一起,成为大中城市纷纷起而追逐的时尚词汇。创意和设计,各地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弄个工坊,搞个园区,或者旧街区改造直接奔“×号桥”和“×天地”而去,但名为“创意设计”,可园区里空空如也,大多也让走进去的人感觉怪怪的,工业废弃物是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是记忆中的“老时光”,理应是设计之都的重要元素之一。有话要对创意名城说
近日,2012中国城市榜名单揭晓,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等获得全球网民推荐的“最中国创意名城”称号。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评选的具体内容要素如何,是否包括工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艺术化设计?
我们都知道,随着大家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与居民区、商业区共处的局面不复可能,于是搬迁后的旧厂房就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意园区,当然好:厂房、烟囱都还在,老老的红砖、高高的烟囱,归来的游子、夜归的儿孙“看见他就到家了”。
可是,我们看到的设计创意城不少却不尽如人意,空空地只见修葺一新的房子,房子里的“胎记”却已全无,这里原来是干什么的?纺织、造车、炼钢?大多只能从“介绍”、“指南”中依稀窥见“前世”的一鳞半爪了,实在而温暖的具象符号——老物件没有了。
设计灵感不能忘了它
设计之都,固然要灵感飞动的斑斓创意,当然需要“古董”级的黛瓦、灰砖、石板街,但仅有这些还不够,灵感创意也要有工业废弃物的一席。
说“废弃物”,不对,应该说“旧物”再利用。一只灯泡、一片风扇叶、一顶灯罩、一只小配电箱、一个灯座,等等,他们的使用功能消退了,旧了;再次吹响集合号,将他们置于某处建筑物的房顶,一朵硕大富贵的“海葵图”就此诞生了,还是品种相当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装置作品呢!
创意已现已成为设计之都的自觉行为,多么希望把“旧物”的艺术化再生也作为设计之都的必修课,因为仅有空壳的所在不能叫血脉充盈的“都”的。都者,汇也,人汇、智汇、艺思汇方能繁华美好。没有养料来源的“都”自然会“贫血”,作为都会血脉养料的旧物件,让他们绽放出艺术的熠熠光辉,设计之都肯定会血气充盈、神采斐然。
废弃物的艺术再创意
废弃的一次性筷子、盘子丢了?可惜了。看看我们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把它做成了什么。把它做成钟表——筷子做指针,盘子做表盘,把物质的浪费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提醒人们:这种无限度的浪费和消耗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就像日食的时候,无光的月亮逐渐吞噬了红日,白色的垃圾会吞没整个地球的。学生们说:“废弃物的艺术化利用,一举而四得: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危机、节省垃圾处理费用,加上美化生活。”
厂里的旧钢圈、旧支架,甚至螺丝帽、旧砂轮,粘起来,变成了“变形金刚”、“未来战士”,往新生的园区门前一放,厂子的历史感、文脉都有了,老职工看到,想起的是峥嵘岁月;年轻人看到,是一切皆有可能;娃娃看到,是“太空战警”;还有巨大的蒸汽机“墙”、酷酷的锉床酷酷的钳子,硕大得有些夸张,为他们刷上油漆,“列队”站岗,阳光下风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