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设计制作的铜门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儿子设计制作的椅子放在英国白金汉宫。
施森彬和施君,父子同为设计师,怀揣传承中国传统工艺之梦,携手打拼。
父子共筑设计之家
1978年,施森彬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走上设计之路,几年后成为上海滩最早的下海商人。从铜字招牌、灯箱,到铜门、铜窗,再到建筑艺术琉璃、中国传统珐琅……他涉猎广泛,如今身兼中国玻璃艺术大师和上海工艺美术大师。在人民大会堂、上海西郊宾馆、和平饭店等老建筑里,能欣赏到他的铜门或琉璃作品。
27年后,自小在老施身边耳濡目染的小施,从父亲的母校毕业,同样决定以设计为生,但发展道路和父辈不同——去英国深造,在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专攻家具设计硕士学位。2009年学成回国后,施君在珐琅家具领域独创一片天空。
这个设计之家里还有第三名设计师——施君在工艺美校的同班同学,也是他的新婚妻子季雯珏,专为电脑游戏的3D场景做设计。今年9月底,两人喜结连理。
情迷珐琅中西合璧
在英国,施君主修西方家具设计,归国后,他被中国传统珐琅工艺深深吸引。
聊起珐琅,施君打开话匣子——相传元朝时期,珐琅从波斯传入中国,迅速本土化,融合我国传统金属制造及镶嵌工艺,几乎不留外来影响的痕迹。我国“铜胎掐丝珐琅”,和西欧“画珐琅”、日本“七宝烧”、俄罗斯“卡克图”等,同属珐琅工艺主要分支。
铜胎掐丝珐琅在明朝大量烧制,景泰年间达高峰,便多了另一美名“景泰蓝”。景泰蓝以制作器皿为主,专供皇家,由于应用不广,工艺日渐式微。施君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找到了中西合璧的切入点——做珐琅家具,让这门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专为女王设计御座
今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在众多贺礼当中,有一份来自中国上海,一个深受东方文化熏陶、刚在西方结束深造的年轻人制作的珐琅椅。
这把海蓝色铜胎掐丝珐琅座椅,由施君花整年设计、制作。“万瓣手工铜花,万次填釉上色,搭配宝石美玉、纯金鎏金,结合欧式布艺软垫,经50道复杂工序,反复焙烧、淬炼。”
施君介绍,筹备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时,英国国会希望能订制一把独一无二的御座。他们被上海设计师的创意打动,热情地向施君抛出橄榄枝。
5月27日,英国伊斯特本市政厅,在中国驻英使馆参赞李辉、英国国会议员劳埃德、伊斯特本市市长汤普森等人见证下,英国女王特别代表皇家菲尔德勋爵接受“女王御座”,并运往白金汉宫永久珍藏。
开课带徒传承工艺
2010年,施君回国次年,意识到珐琅工艺人才稀缺,如不想办法弥补,中华民族传统绝技濒临绝迹。父子俩共同与母校商谈合作,当年便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全国首个珐琅工艺专业。施君负责项目统筹,每周到学校开课指导。
首届珐琅大专班30名学生正在实习,明年夏天毕业。“校企合作,将会挖掘更多设计师和工匠传承珐琅工艺。”施君说,“希望通过努力,让珐琅专业人才获得越来越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