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选课人气最旺
王如竹教授的这堂新生研讨课,不仅是交大的一门精品课程,也是学生中的热门课程,每年都有千人选课。课程面向全校新生开放,最终30名文理科学生选课成功,成为研讨课的一分子。为何这堂课如此有人气?“有趣”是答案。
研讨课的前半程主要由老师主讲,但是课程进入一半时,就将课堂交给学生——根据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清洁能源和核能5种可再生能源的类型,学生分成5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论文、PPT、辩论赛、DV等多重形式,呈现研究结果。老师则在一旁辅助引导。
“选修这堂课的学生,有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也有来自人文学院的。研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研究出能源领域多么创新的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王如竹说:“另外,90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些多媒体的技能也很强,所以课程通过这些丰富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也受到学生欢迎。”
大二学生小陆也来旁听了这节汇报课。看到学弟学妹们的精彩成果,他回忆起去年上课时的情景:“上这门课工作量其实很大,我们小组去年每周都要开两次会,每次至少两小时。那种热情与分数无关,我们收获了学习技能,更收获到了兴趣。”
掌握大学的技能
10月开课的研讨课,总共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课程进行了一项探索———嵌入上海交大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上海交大图书馆工学部副主任李丽介绍,在课程里,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存在于实体空间,还拓展到数字化领域:“我们对学生如何检索信息、如何使用图书馆工具、如何获取视频素材、如何剪辑等等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同时图书馆LibGuides课程指南平台也成为课堂的一项作业,让学生为所研究的课题搜索资料并制作索引。”
在核能小组和风能小组制作的课程指南页面上,学生们罗列了政策、理论等资料,还设置了常用网站、视频资料等分类信息,将页面形成了关于该能源的一个“工具包”。而在图书馆的帮助下,每个小组还自编自导,各自独立完成了一部约25分钟的DV短片———短片不仅包含了能源的各种信息,还加入了学生们自己采访的专家访谈、图表特效和其他个性化的内容,成为一部部生动有趣的“科普片”。
王如竹表示,课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完成一项科研任务的各种能力,包括查阅文献、团队合作、研究,以及表达展示。“我们要让这些新生明白,大学和中学是完全不同的,要转换思想,学会研究。这些技能将是他们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所需要的,我希望这堂课能成为他们成才的起点。”王如竹说。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