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优质学校,已经就近建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家门口。
更多的优秀教师,近在学生的身边,培育他们健康成长。
更多的政府教育惠民事实,亲近的是千家万户希望之心。
更多的教育改革新举措,贴近的是百年树人的兴国大计。
本报记者 王蔚
“近”,是一个形容词,比喻的是一个个学生、一个个家庭,与正在发生的教育变革的亲密无间。
“近”,是一个名词,越来越近的是优质资源、越来越近的是升学大道、越来越近的是春风化雨,都是那么真切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近”,还是一个动词,从上海到全国,每一所学校、每一项新政乃至掀起的每一次涟漪,触动的都是民心所向,夯实的都是民族根基。
说一说2012年教育之“近”,希冀的是青春勃发、春满枝头的教育艳阳天,离你、离我、离大家,近些、近些、再近些……
每周聚焦
“昂立智立方一对一教育”
特约刊登
《本科生跟着导师做课题》
钱学森之问已经萦绕多时,但解开谜底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高校创新班,触发灵感的肯定不是“掐尖”,而是着眼于未来世界的人才之争。创新人才培养已经破题,欣喜之余,更需冷静期待。
《“大鼻子”上路常遇“急性子”》
这其实也应归类到2012年的一则无奈“新闻”中。没有校车的日子,学生上学难;有了校车的便捷,又要为种种路遇烦恼而焦心。校车,能成为一路洒满快乐的“笑车”吗?
《跑少一点成无奈选择》
当我们习惯了温室里培养花朵,欣赏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乖娃娃,那么,创新人才、国之栋梁,岂不是要成了花拳绣腿?
《高考成绩成最低分数线》
中国高考墙内开花墙外香,已是不争的事实。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校,在中国招生时乐意搭上高考的“顺风车”。
《热门专业曝出就业冷门》
老眼光失灵,一味求稳求安逸反而自捆手脚。家长的愿望虽是情理之中,但年轻人的志向,应该比父辈更宽广些。
《“好学校”建到学生家门口》
都说“天上不会掉披萨”,但上海学生考出“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却是板上钉钉的。这里面立下首功的,莫过于政府大力推进了教育均衡化,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教育。这是政府的郑重承诺,更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上海爸爸”在藏“授业”》
援藏三年,个中甘苦听来令人肃然起敬。在“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一位上海老师将自己的一腔师爱,镌刻在了雪域高原。
《一半在海上 一半在课堂》
“北极科考”“穿越北冰洋”“女船员”……一连串的关键词聚集在她身上,足以构成为时不短的新闻效应。白老师的课堂比大海宽、比大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