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华社陆续发布介绍党的新一届领导人的人物特稿,以及一些工作和生活照片,披露了很多工作经历和家庭生活情况,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通过正式渠道介绍领导人的个人情况,尤其是家庭生活细节,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动。这批人物特稿,信息详尽丰富,其中一些更是以往不为人知,读来收获不少。因此,受到如此关注,并被赋予诸多意义,实属情理之中。
一方面,公众对领导人的个人信息,确实有了解的期望。除了日常报道的工作情况之外,领导人在过去有着怎样的经历,做出过哪些成绩,有怎样的工作习惯,以及有哪些家人,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从公到私,从大概到细节,都是公众愿意了解、想要了解的。这些具体信息,让领导人的形象立体了起来,让公众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也是凝聚人心的一大法宝。这批人物特稿,为公众展现了领导人的不同风格,此为其一。其二则是,发布特稿本身,已展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亲民务实的清新作风。理解公众关切,才能知道如何合理地满足公众知情的愿望。消减神秘感,才能令公众感到平易近人;以正式渠道发布详尽信息,也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一些政治八卦、小道消息,以正视听。
另一方面,公开领导人个人信息,也是“阳光政治”的需要。政治运作越来越公开透明,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既关乎民主,也关乎廉政。不仅与“公”有关的事务必须依法公开,即便看上去仅与“私”有关的领域,完全封闭、不让人知,从密切联系群众、鼓励社会监督的角度来说,也不适当。领导人,乃至各级干部,手握公共权力,或多或少都是公共人物,放弃一部分隐私权,既展现坦荡作风,也是在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中央政治局近日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领导人正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增加政治透明度上,公众也期待这次领导人的信息披露成为一个示范,令各级干部更多地思考公开透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光是喊喊口号、发发文件,不可能真正地转变作风。既要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生活,反过来,也要让公众有了解干部的权威渠道,有关于公开透明的法律制度。如此,才能让公众感受到亲和力,而不是距离感;才能增强互信,而不是面对质疑,被动陷入“怎么说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
亲民务实的清新,“阳光政治”的坦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此新举之后,公众必然会有更多的期待。如何回应这份期待,还在于明确方向,脚踏实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