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 1981年秋,刘云山(中)作为新华社记者在内蒙古敖鲁古雅采访时与鄂温克猎民促膝交谈
  ● 1975年至1982年,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

  ● 1985年,年仅38岁的刘云山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仅十几分钟,刘云山要求央视进行不间断直播

  ● 夫人李素芳已经退休,育有二子

  在11月15日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65岁的刘云山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

  从北疆边陲到首都北京,从新华社记者 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一路走来,始终给人谦和务实稳健的印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这既是他常用来要求下属的话,也是他多年主管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工作的心得写照。

  保持深厚百姓情怀

  祖籍山西忻州的刘云山,出生在古称敕勒川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参加工作之初,他在农村学校做过教师,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75年至1982年,刘云山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7年间,他走遍内蒙古农牧区,走近农牧民,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他31年前采写的《夜宿车马店》,至今仍被中国新闻界视为范文。

  从记者到官员,几十年间,刘云山不变的是他对百姓、对基层的深厚情感。1986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时,为调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刘云山独自一人坐火车、乘汽车、搭拖拉机,进农家、住帐篷,与农牧民群众促膝谈心。

  在中央部门履职多年,刘云山仍每年都坚持深入基层,每个省区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针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官话、套话、大话”现象,刘云山认为“新闻记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说短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他还常写一些“豆腐干”的短文,为的是反对“假长空”的文风。他倡导和推动全国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记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刘云山认为,只有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对“我是谁”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有了权、有了钱、有了名,往往会头脑发昏,不知道我是谁,摆不正与老百姓的关系,其实不管有多大权力和名望,在老百姓面前都应该是学生,是公仆。搞清“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

  增强宣传工作实效

  宣传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宣传工作的特点,刘云山曾说,宣传工作就是坚持重在建设,中宣部实际上是个“建设部”,主要负责精神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这句中国媒体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就出自刘云山。国内外新闻界公认,过去十年中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进步最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仅十几分钟,刘云山就亲自给中央电视台台长打电话,要求央视进行不间断直播,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在这次报道基础上提出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二十字方针成为中国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原则。此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中国新闻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准则,这种进步也被海内外各界称道。

  刘云山一直提倡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为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同时强调媒体的监督应当是客观真实基础上的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

  全球传播事业近年来的最大改变,当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这个革命性的媒体业态,刘云山始终持开放态度。如今,刘云山每天都要打开电脑浏览网络,查看最新资讯,了解舆情民意。

  着力改善文化民生

  如何走出一条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无疑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刘云山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观点得到了中国文化界、理论界的高度认同。

  文化体制改革是十年来中国宣传文化战线又一项成果卓著的重要工作。刘云山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被誉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操盘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规划了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海外有媒体称,这场文化体制改革所涉及的矛盾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改革,其成效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

  改善文化民生、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刘云山强调文化建设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努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这些年,他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听取群众意见,认真研究文化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具体举措。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让许多偏远地区的群众都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图文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十访]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冬令热线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5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6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7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8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9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4版: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第B25版: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
   第B28版:职场方圆
   第B29版:职场方圆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彩票看点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8“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2012-12-26 2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