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土布忆旧
郭树清
  郭树清

  土布,是过去年代农村最大众化、最实用的衣料。农家人自纺、自织,代代相传,在崇明是乡亲们祖祖辈辈的传家宝之一。

  据记载,崇明土布起始于元末明初,至明朝中叶时已十分兴盛,每年都有数十万匹土布外运。到清光绪年间时,崇明土布的生产数量急剧增加,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布匹达二百五十万匹之多,成为继松江、江阴后的土布生产第三大县。

  小时候,我们是穿着土布衣渐渐长大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业经济发展,土布才逐渐淘汰,被工厂机织布所替代。不过,我们虽然已穿机织衣装,但不少上年岁的乡人还是一身土布衣着。过去,土布一直是区别城、乡人的外表标志。计划经济时期,机织布料供不应求,只能凭布票限量配给。这时,农民倒不愁,因为自家的土布能自给自足;苦的是城里人,尤其人口多的家庭,有限的布票很难解决一家大小的衣着。于是,不需布票的土布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如果农家人给城里亲朋好友送上一段土布,真可谓是非常珍贵的礼物了。

  土布,是以棉花为原料,用土织机制成。它看似粗糙,实则色着鲜明、放达,以青、蓝、黑、白为主;布纹品种生动多样,有双线、方格、回纹、鱼鳞、雁行、蚂蚁和芦席纹等,既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生鲜的视觉效应。最主要的是,土布质地结实耐用,具有冬天保暖、夏天吸汗的特点,穿着舒适,按现代时髦的说法,绝对是绿色的、健康的,因而受农家人喜爱。

  土布,也是当年农村妇女们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个个都会做。乡间有句俗话,叫做“一瓤棉花做到头”。即从擀棉花条起,直到纺纱、浆纱、织布、做衣等全套功夫。这是乡村考量女人能干会做、聪明灵巧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乡间,女孩从十三四岁起,就会跟着大人学纺纱、织布,一直到二十多岁,都能织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布缎。姑娘出嫁时,谁织的布缎多、布纹花色多,就能表明谁家富足,谁家姑娘心灵手巧、勤快,土布嫁妆成为新嫁娘贤能的象征。成年的农村妇女更是一年四季,从不停歇。男人们忙农田活,女人们就在家里忙纺纱,这是织土布的头道工序。接下来,最可观的场景要数“经布”了。那“经布”实际上是“经纱”,那几十丈的纱攀了一场心,“哗啦哗啦”地牵过来,又“哗啦哗啦”地牵过去,那扇形的缕缕棉纱,红的、绿的、蓝的、白的,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

  那时候,真是干不完的活,纺不完的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纱车忙个不停。

  我小时候,记得吃完晚饭后,母亲便早早坐在纺纱车旁忙碌,她右手缓缓地摇着车摆,左手中的棉絮条在指间摆动着,均匀的白纱迅速吐了出来。随着转轮的转动,纺车发出嗡嗡的响声,声音时急时缓,时高时低,我们常伴着嗡嗡的纺纱车声进入梦乡。

  冬季来临,棉花全被收摘以后,妇女们更是手脚不停,整天待在土布机跟前忙上忙下,专心织布。此时,满宅满院响起“咔嚓、咔嚓”的布机声,悠长而高亢,如一架架钢琴在演奏动人的奏鸣曲。那声音是肃穆的、深远的,有点古朴、有点雄壮,让人想起坚韧的生命力量和坚实的劳动底气,也让我在心田里永远留存乡思的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我国中东部严重雾霾直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职场方圆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崇明土布忆旧
勤于笔耕的王双庆
“贫而无怨难”
寒夜
游子身上衣
图片新闻
巴金在泉州的足迹
新民晚报夜光杯B04崇明土布忆旧 2013-01-15 2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