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方的取暖
叶兆言
现实生活
  南方的取暖最近成为一个很热话题,其实搁中国大版图上,这南方特指长江流域。古为百越之地的岭南人眼里,江南河南湖南,统统应该算作北佬,很显然,真正的南方并不需要考虑这个。

  寒冬一到,长江流域的百姓冻得哇哇直叫。江南的冬天比北国更难熬是基本事实,浙人到京城去打拼,挣点小钱,捞个一官半职,再也不愿意回老家受冻。我祖父就是在我这把年纪进京的,在此后四十年,老人家一直怀念江南,牵挂藕与莼菜,忘不了江南新茶,想吃阳澄湖大螃蟹,可是这怀念,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怀念,他很快就忘本了,意识到自己不会再回江南,原因太简单,冬天没暖气,这真的受不了。

  江南的冬天因为潮湿,感觉上更冷,更像旧社会。不过冷从来都是一种比较,看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小时候,每到冬天,我们家都要安装炉子,刚开始请别人,后来就自己动手。房间里有现成的烟道,用铁皮烟囱连接,天暖和了再拆除,记得放些旧报纸吸湿,这样可以多用一年,烟囱很容易生锈。

  1975年我进工厂当工人,冬天来了,大家都生炉子,现在想想,真的很奢侈。炉子自己做,煤也自己去拉,反正厂里总是有铁皮,总是有用不完的煤。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整个厂区立刻烟雾缭绕,男男女女一边往炉子里扔木块加煤,一边打情骂俏。暗恋的小伙子偷眼望心中姑娘,美丽的年轻女工被烟雾熏得眼泪汪汪。

  炉子不能与暖气相媲美,然而有炉子,冬天也就不再是冬天。有炉子,就有了围炉而坐的场面,人与人之间关系陡然走近许多。那年头的空气也不是那么容易污染,家家都有自己的防冻招数,热水袋,汤婆子,棉袄棉裤棉鞋棉手套,戴那种又厚又重的军队棉帽。当时的人一个个很纯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天寒地冻既然老天爷安排,那就忍着吧。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人在喊饿死了,热死了,冷死了,都不过说说而已,人的抵抗能力匪夷所思。那时候的人不会费劲去想,为什么北方人有暖气,我们偏要受冻。为什么取暖以淮河为界,不以气温为标准。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岁月,人们只跟身边人比较,大家的注意力微不足道,工资都很低,永远维持在低俗的平等上,你我拿的钱差不多就行。

  不管怎么说,南方的取暖能成为话题是件好事,它至少说明时代不一样,诉求也会不一样。人可以忍,也可以不忍,毕竟想过一样的好日子,这是最基本权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市场之窗
   第B1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1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12版:市场之窗·评比
男旦之路
南方的取暖
母仪风范
荷兰风趣
在新西兰开家长会
我为孙女编邮集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南方的取暖 2013-01-21 2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