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组建 源自二战
如果要对缅甸政府军追根溯源,就不能不提及二战期间日本在缅甸组建的“伪军”。
1940年滇缅公路开通后,日军注意到美、英等国通过缅甸向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军事援助。为此,东京参谋本部制定了一项以“秘密行动”解决“缅甸问题”的方案。当时的日本对缅甸缺乏了解,日军唯一能利用的就是在缅甸的日本间谍。
1940年9月,日本人秘密拜访了缅甸反英组织领导人德钦哥德迈和德钦妙。稍后,日军还和缅甸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取得联系。昂山被送到东京,受到了热情款待。很快,日本人和昂山达成协议,日军在泰国和中国的占领区帮助组织和训练一支由缅甸人组成的部队。首批招募的30个缅甸人被送到中国海南岛接受军事训练,昂山便是其中之一。由日本人担任最高军事顾问,并掌握这支部队的实际指挥权。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同年12月28日,由227名缅甸人和74名日本人组成的“缅甸独立军”在泰国曼谷成立。1942年1月,这支部队随日军攻入缅甸后,规模迅速扩大。日军最初只让他们执行侦察、渗透、破坏和征粮任务,但不久就派他们直接与盟军交战。
1942年3月仰光沦陷,“缅甸独立军”趁机大肆招募,部队急剧扩张。他们帮助日军进攻中国远征军和英军。不过,“缅甸独立军”与日军之间也有矛盾——他们想在缅甸各地组建政府,但日军坚持实行军事管制。在港口城市毛淡棉,“缅甸独立军”与日军发生冲突,日军第55师团禁止“缅甸独立军”进入。
日军见“缅甸独立军”有独立倾向,便在1942年夏季对这支部队进行改组,将他们改编为“缅甸国防军”,全部派往中缅边境。1943年8月,“缅甸国防军”又被改名为“缅甸国民军”,编成7个步兵大队(约1.1万人)。日军为了利用缅甸的种族矛盾加强对“缅甸国民军”的控制,这支部队的6个大队由缅族人组成,1个大队由克伦族人组成。
1943年至1944年间,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发起反攻,日军逐渐走向失败,“缅甸国民军”开始联系国内外的抗日组织,他们先是和缅甸的反法西斯组织达成初步停火协定,随后又与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第136特遣队接上头。
1945年初,驻扎在缅甸中部的“缅甸国民军”率先起义。随后,仰光的“缅甸国民军”总部也爆发起义。同年5月,昂山与英国第14集团军司令威廉·斯利姆上将达成协定,起义部队改编为“缅甸爱国军”,配合盟军对日军作战。不过,在二战的最后阶段,他们并没有参加大的战役。
1948年初,缅甸联邦正式成立。
不断扩军 热衷军购
如今,缅甸陆军负责所有的地面作战行动以及负责将空军和海军纳入联合作战编成体制。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能力都非常有限。
据英国《简氏情报评论》披露,1988年以来,缅甸不断增加军费,总兵力已接近50万,驻防国内各地。这些分散各地的部队通常由当地人组成,并能“各自为战”。为了应对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斩首战术”,缅军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战斗指挥部,即便国家首脑机关被外敌摧毁,缅军仍能坚持抵抗。
2001年,缅甸军方成立炮兵局、装甲局和防空总局,积极从国外采购武器装备。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带来了滚滚财富,缅军的购买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俄罗斯、韩国、乌克兰等国都曾向缅甸出售过坦克、武装直升机、火炮等重武器,已加入北约的保加利亚也曾向缅甸出售过至少100枚地对空导弹,韩国还一度试图协助缅甸建立武器修理厂(后因美国干涉停工)。
虽然缅甸近年来的国防预算几乎达到政府财政预算的一半,但其军事潜能却很少让外国感到威胁。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虽然缅甸花费了巨资购买武器装备,但用于武器装备的运作和保养经费相对较少,缅军士兵很少有机会练习操作这些昂贵武器,因此,缅军的战斗力值得怀疑。同时,也许是由于军方将大量资源用于采购装备,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较少,部分基层士兵的待遇较差,逃兵事件时有发生。另据当地人士透露,缅军内部还有为数不少的外国退役人员,他们往往成为缅军基层的战斗力骨干。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缅甸官员都是军人出身,缅甸军方在国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据当过缅甸军事教官的外籍人士介绍,无论平时执勤还是战时执行任务,精锐部队的军人往往享有许多特权,包括军队采购免税权、军人家庭优先居住权、军人家属优先就业权、军人子女优先教育权、军车优先通行权等,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意思的是,作为著名的佛教国家,缅甸僧侣众多,许多缅军官兵入伍前都有过寺庙修行的经历。当缅军官兵有机会到寺庙拜佛布施时,往往都很慷慨。每逢重大节日,一些缅军官兵还会购买佛事用品捐赠给寺庙。 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