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高原漫长冬季里的最大恩赐。我第一次上高原的时候,正值冬天,在安多地区看到秃鹫就行走在村庄路旁,缩着大大的翅膀,冰雪世界的牧民穿着厚厚的羊皮袍子,不一样的鲜艳粗狂色彩裹着黑色的高大的行走的人,我抖抖索索下车,又被刀子一样的冷风赶进了车厢,高原满是冰雪。我总是疑心这是一个梦境,因为随后展开的日子,所看到的总是有很大的区别,随后的几年,那曲镇就变得整齐划一,那风打在大小如一的石头墙上就仿佛是另一个城市。
能够跟风抗衡的就是高原坐着的石头,随着这风生成的食物就是风干肉。那曲的风干肉在西藏颇有盛名。
风干肉的形成,是寒冷地带人们需要存贮的食物。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有风干肉这样的传统食物。其实并不稀奇的食物,因为和大漠极寒的气候,粗犷的民风,马背上的悲歌这样的意境相连,所以它总是不羁的,带血地生食。根据幻象,人们用装饰了松石的刀子片出一块块肉,肉带着凝固的血,在帐篷的篝火旁,唱起牧歌,钻进姑娘的帐篷。其实那曲的风干肉是松脆的食物,像肉酥。那曲干肉的好吃,据说是跟冬季极寒干燥的气候有关,也跟一道工序有关。藏历十一月是宰杀牲口的季节,牦牛在宰杀后,片成条,在水里过一遍,通常马上就冻上,肉的组织被冰涨松,要吃的时候,极其酥脆。
在拉萨,每年都要在晚上温度降至零下7℃到零下8℃的时候开始做风干肉。这个时候,各地宰杀的牦牛一车车堆放在各个小区的门口,一个家庭至少也要风一只牦牛后腿或者更多。拉萨冬天暖和,所以拉萨的风干肉与别的地方不同,显得要纤细许多,颜色和口感都不同。一般做两种口味,原味的一种,抹上辣椒和盐巴的一种。干肉是藏历年待客的佳肴,我顺便风了鸡鸭猪头肉,蒸了下酒,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