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融合须破瓶颈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成功演绎了英国引领工业革命辉煌历程,进而传播了英国期望继续引领现代科技、创意发展的梦想;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不但成为美国国民的体育盛筵和文化盛事,也成为吸引世界眼球的利器,广泛拉动了美国的传媒业、娱乐业和旅游业。”
市政协委员朱建国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世界通用性、共享性的特点,“运用好这一文化形态,深化文化与体育的产业融合,可成为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
朱建国认为,推进文化与体育的产业融合,必须破除体制、政策、资源、能力等诸多瓶颈,扩大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放。上海的文化、体育管理及资源配置权限,目前分属宣传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这种体制与当今产业形态快速融合的现实已不相适应。
“以税收为例,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规定了3%的营业税优惠税率,而文化娱乐业的营业税却高达26%,如果体育类文化娱乐实行就高税率,势必将制约文化娱乐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上海从大文化角度着眼具有三大优势: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世博会积累的大型活动优质服务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传媒资源和‘姚之队’等知名团队资源。”朱建国认为,必须盘活上海体育场及其他各类场馆,让一流的体育设施服务于一流的体育赛事,不能让体育场馆只开开演唱会。他建议要切实在体育产业上花大力气,把上海品牌打到全球去,也让世界目光聚焦到上海来,彻底改变本市“一流场馆,三流赛事”的现状。
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
“上海一些产业处于低端环节、新兴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体系迫在眉睫。”市政协委员黄勇平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言,提出一个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的宏伟设想——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
黄勇平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上海的路还很长。他建议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浦东新区率先建立专利、版权、商标“三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效能,探索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接轨、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除了完善法律制度、普及诚信文化,上海还需要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和研究中心,培养熟练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善于保护创新成果、规避潜在风险的国际化高端复合型人才。黄勇平认为,可以依托现有的4个知识产权学院、6个知识产权中心,吸引、汇聚国内外优秀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引进、编译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与教材,提高知识产权学历教育水平,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