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民企
思路灵活利润翻番
他走访的民营文化企业中,有一家“四不像”的文化企业——沪江网。这是一个由上海理工大学几名毕业生创办的英语学习网站,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打开市场,利润每年翻番。听了创业者的介绍,祝君波感慨于年轻人的创造力。
“他们想在网上开课,要找上海最好的老师,但凭几个小青年怎么抓住好老师?靠高薪。他们先给老师一笔讲课费,这笔钱比他平时在外面讲课的报酬要高,老师还可以从选课人的学费中抽取10%。”这样的新型学校模式,令祝君波啧啧称奇,“你说它是学校,它就是学校;说它是网站,它就是网站;说它是教材出版中心,它就是教材出版中心,它是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公司。别看它没有出版许可证,但它就在现实中存在、运营。”
另外,民营企业普遍具有发展的愿望,沪江网的创始人就说,他们把赚到的钱一半用于投资其他有前景的事业。这种魄力和眼光令在国有企业工作了40年的祝君波十分赞赏。
祝君波提到,网站还解决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上海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不好找,就投奔师兄而去。现在,网站的员工达到400人。
文化事业投资
应给民企更多空间
他走访的还有《租售情报》。这家企业从做一本杂志发展到提供资讯服务,他们创办的上海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站,为沪上租售房产的人提供丰富的信息。再有就是《旅行者》。原来是国企手中一本办不好的刊物,被一对年轻夫妻承包下来后,打造成了一个“旅行者”传媒平台,不仅有杂志、网站和图书,还在电视台开出一个旅行者频道。
打政策“擦边球”,付出高昂代价拿刊号,这些民营企业没有国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仅凭灵活的经营方式和独到的眼光,打出一片天地。但还有许多小微民营文化企业仍在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小微企业规模最适合民营文化企业。祝君波指出:“应给民营企业更多空间。”
他还说,民营资本对参加文化事业投资的渴望非常强烈,经常有投资人来询问可否出书办报。“我认为,文化事业去除准入门坎,应向民营企业逐步开放,使文化主体多元化。上海应对现有的民营文化企业先做一次普查,看哪些行业可以先做起来。”祝君波说,“上海应有‘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文化事业开放上率先推出地方立法。”
本报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