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鲜海带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也有了新出路:开发饲料添加剂,生产海藻基土壤调理剂……为我国海藻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其中,海带加工后的废弃物还远赴新疆,成为治理干旱盐碱地的宝贝。
张淑平告诉记者,“海带持水率是其自身重量的四到五倍,从海带高持水率的海藻细胞中提取一系列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其废渣制成海藻肥料,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渗透压、电导率、保湿保水性等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去年,在市科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已经获得2项国家专利的海藻肥技术,在新疆巴楚县红海乡中度盐碱的棉田上实验,结果表明出苗率为97%以上,比对照组高出20%,每亩棉花增产43公斤以上,农民增加收入300多元。接下来,海藻肥有望在当地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