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为龙年,再过几天即是蛇年。联系近期神州大地的严重雾霾天气,本文标题似乎也暗合了这一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可算巧合。
“腾蛇乘雾”是曹操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即腾蛇,是一种会飞的蛇,《尔雅》一书收有该词,郭璞的注解说:“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在十二生肖中,龙与蛇为对立统一的一组。龙代表刚猛,蛇是“小龙”,它代表柔韧。太刚硬了容易折断,所以要由柔韧来加以补充。而如果光有柔韧的一面,也容易失去主见,因此,“刚柔相济”便成了我们祖先的有益教训。
在中国文化中,龙与蛇常常放在一起谈论。
龙蛇之年曾经被认作是一个不吉利的年头,这是迷信的“凶岁”说法;又因孔子在给郑玄托梦所说的一句话而被认作“贤士遇到困厄”的代名词。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龙蛇”常被喻作杰出的人物,是个褒义词。《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云:“其(叔向)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杜预注解:“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金朝诗人马定国写过一首《香严病中》:“九洲四海尽行路,万户千门非我家。金弹不徒惊燕雀,春雷终待起龙蛇”(《全金诗》第1册第38页),就是把著名的香严禅师比作龙蛇。朱德元帅有《纪念广州起义》诗,把革命志士比作龙蛇:“夺得政权声势壮,中原革命走龙蛇”。《史记·高祖本纪》写到,刘邦曾经在一条河泽里斩杀过一条大蛇,一个老婆婆哭着说:“那是我的儿子呀!它是白帝所生,如今化作了蛇被赤帝之子斩了呀!”后来人们就直接把龙蛇比作楚汉两伟人刘邦与项羽。唐高适诗:“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另一唐诗人常楚老诗:“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龙蛇撩乱入咸阳”,都是确指刘与项。春秋时的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患难期间,竭尽全力加以护佑,但在重耳成为晋国国君时,却毫不贪恋权位,逃入绵山,隐居不出,即使有人烧山相逼也无动于衷,终死而后已!后人分别写了8首《龙蛇歌》加以纪念。《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的辑校者逯钦立按语道:“《龙蛇歌》分见《吕氏春秋》《史记》《说苑》《新序》《淮南子》及《琴操》等,辞各有异,诗纪均入古逸。今分别编此及汉诗中。”因引文繁复不引,免作赘述,详见该书“先秦诗卷二”及“汉诗卷十一”。在迎蛇送龙之际,读一读《龙蛇诗》,缅怀一番介子推的崇高品行和情操,也不失一有意义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