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是商王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二百五十多年间的都城。商也称殷,或称殷商。殷亡都城为墟,殷墟因而得名。殷墟蕴藏着殷商文化的精髓,彰显了殷商文明的灿烂。
1899年在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与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后三种文字都先后失传,唯有甲骨文一脉传承至今,成为汉字的鼻祖。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近15万片,计有单字约4500个,目前为学界识读的约1700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当时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文字,在结构上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形式。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已使用一种将太阳年和月亮盈亏周期结合的阴阳合历。
殷墟记录的最典型的创造发明是块范法青铜器铸造技术。商王武丁为祭祀其母,命人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方鼎为长方形,四足两耳,形制雄伟壮观,花纹华丽。鼎腹刻有蟠龙纹和饕餮纹,有首无身;鼎脚刻有蝉纹,线条简约,强化了鼎的神秘感。殷商青铜器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显示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结和审美情趣。
羑里(在今安阳汤阴县)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国家监狱。“文王拘而演《周易》”,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他在艰苦的牢狱生活中,将伏羲氏先天八卦与自己“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融,推衍为六十四卦,《周易》用卦爻的运动变化来象征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反映其作者姬昌对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朴素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