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测速”能有效减少监控盲区
据悉,首批实施区间测速的路段为沪蓉高速(沪宁)南京至常州段、长深高速(宁杭)南京至溧阳段,双向共4个区间。
记者了解到,区间测速设备已经“上岗”,区间测速提示牌也在上述两条高速的相关路段竖起,比如,在长深高速(宁杭)南京至溧阳段的区间测速起点,就设在“溧水北”这一个点。这儿的新标志牌显示,该测速路段全长51公里,提醒开车人经过时注意。
其实,实施“区间测速”也是无奈之举。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省查处的高速公路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中,机动车超速行驶的比重最高,成为高速公路上的“第一杀手”。近年来全国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70%与超速有关。但现行的固定测速、流动测速等方式对超速的监管存在一定盲区。
“有的司机熟知测速点的情况,有的用‘电子狗’规避固定测速,甚至有的在测速点前突然刹车降低车速,而急刹车很容易造成追尾。”有关负责人说,区间测速可以把以往的“抓点”测速,改变为“控线”测速,监控范围扩大,“反监控”能力增强,而且能够24小时实时监控,能有效减少在时间与地域上的监控盲区,对开车人的威慑力度更大。
区间速度=区间距离÷开车时间
区间测速对超速行为的“杀伤力”大,主要跟它的工作原理有关。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区间测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即通过在同一路段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当车辆经过监控起点和监控终点时,利用车牌识别技术抓拍,然后由系统在后台自动比对车辆号牌,根据道路里程和车辆行驶时间,计算出该车在该路段上的平均速度,判定车辆是否超速。简单地说,就是区间速度=区间距离÷运行时间。
据了解,为了确保区间测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江苏省严格按照执法规范和技术标准,已经对区间距离进行“里程标定”,对监控点的计时设备进行“时钟同步”;而且,测速路段的限速都是一致的。有关负责人举了个例子:如果驾驶人开车通过20公里长的区间测速路段,这段路最高限速每小时120公里,车子应该最快10分钟才能走完,如果被区间测速设备监测到司机的用时少于10分钟,说明该车肯定超速,将面临相应处罚。
“电子狗”等技术手段将失灵
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区间测速系统抓拍到的超速行为,省交巡警部门有现场处罚和非现场处罚两种方式。其中,对小轿车等常规超速行为,由交巡警部门记录该车的违法行为,然后向开车人寄送违法通知书,实施非现场处罚;对超速20%以上的中型及以上载客汽车,交巡警将在高速公路出口处拦截,予以现场处罚,一次记满12分,罚款200元至2000元。
以往,为了规避测速,不少司机用上“电子狗”等技术手段;有的网友还想出“高招”,进入测速区间后先超速猛跑一段,然后中间下服务区休息一二十分钟,区间测速的结果肯定达标……但现在,这些规避手段都如“浮云般”,统统失去作用。
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高速公路启用全程区间测速系统之后,在同一路段上,以往的固定测速、流动测速、GPS测速这三种测速方式仍然存在,互为补充,形成了一套全时空、立体化的速度监测控制手段。
“在这两条区间测速的路段上,既有区间测速,又有瞬间测速,能够有效弥补以往的监控空白。超速的很多时候是为了赶时间,但实际上,先超速行驶一段,再进服务区休息一下,这样也不节省时间,超速显得毫无意义。”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