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等考古工作人员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虽然本次发掘面积不大,但却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时期的瓷器、银、铜、铁、木器等文物,初步统计近2000件,其中不乏精品。以瓷器数量最大,占90%以上。瓷器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南方窑口为主,另有少量北方窑口的瓷器。大量来自越窑、长沙窑的碗、钵、罐、壶、灯柱等日常生活用瓷的集中发现,既是唐代青龙镇繁盛的真实写照,也再次证明了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的兴盛。
青龙镇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名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在宋代以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获得“小杭州”的美誉。
已发掘的作坊区分布在方圆60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炉,周围堆积着大量的红烧土铸造残渣,残渣内包含有较多的陶范残块、炉渣等,最厚处有80厘米。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该遗迹可能为铸铁作坊,为上海地区首次发现。
这次还发掘出一口水井,专家称之为“工艺考究,堪称艺术品”,是上海目前已考古发现的数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该井为圆形,口径0.7米,井深4.38米,上下笔直。井底铺有竹片,已腐烂。井壁用小青砖斗砖竖砌,磨砖对缝,对接处用榫卯套合。更让人惊喜的是,井内出土了唐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木雕残片等多件器物。联系同时发现的大量容器陶范残块,推断铁釜、铁提梁鼎很可能即由此作坊生产。此外,从井中发现的3面铜镜大小、纹饰基本相同,加之井的深度和精湛的工艺,专家推测出土的铜镜或许也出自该作坊的铸造,这一点尚有待日后进一步考古发掘的证实。
在老通波塘东岸,发掘出1间比较完整的唐代房屋基址,房子长方形,面积近50平方米,四壁残留断断续续的一到二层砌砖墙体和石磉墩。屋内一处火塘,表面涂白石灰,壁面经长期火烧形成坚硬的烧结面。房子北墙外发现1座椭圆形砖灶,灶台、炉膛、烟道等保存基本完整。这些建筑基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江南民居提供了材料。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2件唐代的瓷腰鼓,其中一件可以修复。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内空。外壁凸起弦纹七道。表面施褐黄釉,内壁施褐色釉。目前全国考古出土的较完整的唐代腰鼓仅有数件,而青龙镇一次就出土有两件,具有重要意义。
青龙镇遗址二次发掘的成果对于挖掘上海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探寻城市的文化源头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工作者将以此为基础,在未来对此处遗址开展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