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特稿
     
本版列表新闻
~~~——记彭浦镇农民摄影艺术活动
     
2013年02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下锄头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美
——记彭浦镇农民摄影艺术活动
陈静芳
《今日彭浦》摄影展开拍仪式现场外出采风
本版摄影 陈海涯
  这是一群扛着锄头从田头走来的摄影爱好者,这是一些把田园芬芳带入摄影艺术殿堂的乡镇摄影人。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彭浦公社农民热爱艺术的激情;30年来,曾经的庄稼人用追求美的激情、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视角,拍摄了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作品,创造了在全国乡镇文化中的“四个第一”:

  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摄影展;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农民摄影作品选》;第一个走出国门将农民摄影展办在国外政府的市政大厅;第一批被国家文化部以摄影项目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专题拍摄了《中国式生活——彭浦影像》向国外宣传;2011年彭浦镇摄影活动第三次蝉联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本报记者  陈静芳

  1老相机引领种田人

  彭浦镇前身为彭浦人民公社,风风火火的摄影活动缘于1981年公社文化站新添置的一台海鸥4A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这款在当年属奢侈品的胶片相机在公社里引起一阵轰动,一批富裕起来的年轻种田人被吸引到了公社文化站,在站长程启明和干事李为民的策划下,成立了公社摄影小组,办起了第一期摄影培训班,20多位年轻人开始端起相机,将镜头对准生养自己的这片希望的土地。“拍照片”带来的新奇感觉让摄影小组的成员渐渐入迷,摄影带来的精神感受改变着村里的年轻人。为学会放大照片,年轻人请农业机械厂师傅帮助制作简易放大机;为了给洗印好的照片上光,大家把湿嗒嗒的照片一张张覆盖在不锈钢板上,用煤球炉慢慢将照片烘干;四处漏光的房子,到了晚上拉上布帘成了暗房。年轻人白天利用空闲时间捕捉精彩瞬间,晚上钻进暗房,自己调配显影、定影水,自己动手印放照片。在当年的彭浦公社,背上相机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和追求,摄影小组成员很快发展到了上百人。为帮助摄影组学员扩大视野,提高摄影技术,文化站经常利用农闲时段组织各类摄影活动,让种田人走出村庄,走向广阔天地:周庄、同里、太仓……骑着自行车出行;新疆、西藏、内蒙古……坐硬座火车、挤长途汽车,睡一路大通铺、啃一路冷大饼。追逐光影的过程让种田人兴奋,五彩斑斓的影像世界让庄稼人着迷。在执著的追求中,摄影作品从稚嫩到逐步成熟,1983年,应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邀请,彭浦农民摄影展首次在首都北京的王府井展出,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彭浦公社的摄影活动从此更是红红火火展开。

  2窗口追寻春夏秋冬

  随着彭浦镇从乡村到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彭浦摄影人也渐渐由当年的种田人变成了乡镇居民,镜头关注点也逐步从田头转向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彭浦,他们穿街走巷,敏感捕捉着社会变革中的点点滴滴。

  陈海涯曾经是一位与算盘打交道的生产队记分员,当年为记工分而往返穿梭的田头,如今早已成为大宁灵石公园和成片新建小区。陈海涯的家也随之从自然村落搬进了公园隔壁的“农民小区”。陈海涯一直很庆幸当年选房时的好手气:为能随时拍摄公园美景,在填写《动迁选房意向表》时,陈海涯特意填写了紧靠公园的“小区最后一排高层”。也许是命运眷顾她多年来对摄影的执著追求,在众多房源的“摸彩”中她居然如愿以偿!自2007年入住公园隔壁以来,趴在窗口用长焦镜头关注大宁公园几乎成了她每天的习惯:桃红柳绿的春天、荷花盛开的夏季、金色璀璨的秋日、大雪纷飞的冬天……镜头时时跟踪和反映着大宁公园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大宁公园为题材的摄影组照《春夏秋冬》荣获上海市第五届“市民终身学习周”摄影比赛一等奖、闸北区摄影比赛一等奖。

  3回报社会的摄影人

  杨瑞德,当年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中驰骋,如今驾驶四驱吉普走南闯北。他用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藏路》系列摄影作品在艺术殿堂上海美术馆展出时引起轰动,多幅作品被市美术馆收藏。

  这位数十年来潜心磨砺、佳作频出的摄影家,凭着对摄影的热爱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艺术道路。杨瑞德年轻时酷爱玩摩托,迷上摄影后,杨瑞德毅然卖掉了“很拉风”的摩托车,换回了海鸥DF单反相机,添置了放大机,还订阅了20多种摄影报刊杂志。杨瑞德把业余时间和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摄影上,每次出车,他都会带上那架沉甸甸的“海鸥”,利用工作间隙捕捉美好瞬间。在后来创办乡镇企业中杨瑞德获得了较好效益,赚了钱后的杨瑞德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摄影的同时,更是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去云南采风时,目睹山区孩子光着脚丫、顶着寒风跋山涉水去上学的背影,杨瑞德的心是沉重的。回上海后,他发动企业员工捐钱捐物,并采购了满满一卡车的生活用品和文具,亲自随车送到云南。穿上新衣、新鞋,背上新书包的孩子们脸上绽开的笑颜让杨瑞德欣慰,“拍照片的上海叔叔”的善举在当地成为了美谈。

  长期来,杨瑞德坚持用摄影艺术打造企业文化,他将精心制作的摄影作品送给有业务往来的客户:气势恢宏的布达拉宫、气象万千的朗木寺、刚毅坚强的康巴汉子……精湛的摄影作品赢得客户对他的尊重,改变着乡镇企业的形象。杨瑞德还在自己的办公楼中辟出了一间精致画廊,长年免费给彭浦镇摄影人举办影展。2009年,他还腾出近千平米的办公场所,提供给镇摄影协会,连续4个月免费举办“今日彭浦”、“祖国风光”等九个主题的摄影系列展。

  4轮椅上的摄影梦

  随着彭浦镇群众摄影活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被吸引进来。4年前,镇里一批肢残人士相约来到文化站要求学习摄影。镇里为此专门举办了摄影培训班,量身定制了适合肢残人的摄影活动——新农村摄影之旅。镇政府广场上简单而隆重的出发仪式预示着彭浦摄影大军中又有一支新兴力量的加入。公路、码头、渡船、海岛……在队旗的引领下,十几辆残疾车一路风尘。尽管不少学员连用餐、如厕都得有人相助,有的学员连卡片机都难以端稳,但在“一对一”摄影辅导员的指导下,田野风光、桔园美景、海岛落日、港区装卸等题材尽收镜头。在桔园,陈玉梅、薛忠伟、李伟健等学员收获了摄影处女作;落日时分,重度残疾人计密娃的一幅“海岛剪影”成了这次活动的满意收获。返程时天色已晚,尽管一会儿这辆车陷入泥坑,一会儿那辆车出了故障,等赶回旅馆大家又饿又累,但每个人都沉浸在摄影的兴奋中。晚饭过后,马上又聚拢在一起交流拍摄体会、聆听摄影辅导。

  张文军,彭浦镇残疾人摄影小组的领头人,这位左手、左脚高位截肢的肢体残疾人,硬是扔开轮椅,靠着拐杖平衡身体,坚持单手端着单反相机对焦、取景,摄影创作有了很大进步;不少家庭从刚开始的夫拍妇陪,逐渐变成夫妇双双学摄影,全国五好家庭高启恩、张玲麟夫妇,自从喜欢上摄影后家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夫妇俩白天互相搀扶着去摄影,晚上坐在电脑前学做PS(PhotoShoP图片修饰软件);心灵手巧的薛忠伟,经常义务为居民维修家电,迷上摄影后,迅速掌握了相机各部件的使用,并能娴熟运用PS修饰照片,他的作品《聚精会神》还在摄影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计密娃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摄影创作,作品在彭浦镇摄影季赛中,获得优秀奖。残疾人摄影队伍还在不断扩大,最近,镇里一批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也纷纷加入了摄影队伍,无声世界中静静体会摄影的魅力让听力障碍者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最近,“彭浦镇残疾人摄影作品展”正在镇文化中心展出,一本出自彭浦镇残疾人摄影爱好者之手的《“阳光·闪烁———彭浦镇残疾人摄影作品集》集中反映了残疾摄影爱好者的精神面貌。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徐凤建欣然为作品集题词:彭浦镇残疾人摄影小组的活动持续了多年,其精美作品反映了上海的发展与变化,反映了残疾人生活的改善与充实。

  5辛勤耕耘的带头人

  30年来,彭浦镇摄影协会培养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成就了一批有较高艺术造诣的摄影爱好者。至今,已有数千幅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800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省市级摄影展,200多幅作品在国内各级大赛中摘金夺银,其中部分佳作被选送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在这份荣耀背后饱含着昔日庄稼人30年来始终如一的执著追求与坚持,同时也饱含着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李为民老师满腔热忱和心血。

  李为民是上海农民中第一个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资深摄影家,这位获奖无数的摄影人有着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等“头衔”,以及“全国优秀社区文化辅导员”的荣誉。作为彭浦镇农民摄影活动的创始人和引领者,李为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彭浦镇摄影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历程。30年来,他多次放弃可以调到大企业、国家单位的机会,踏踏实实扎根在彭浦这片热土上,勤勤恳恳在基层文化工作园地里耕耘。

  1988年,在公社领导的支持下,李为民发起创办了镇摄影协会,彭浦摄影人从此不再是散兵游勇,协会成了他们的家,规范的培训,丰富的创作活动,各种展览、比赛深深地吸引着广大摄影爱好者。新成员不断增加,新作品层出不穷。为了开阔眼界,促进交流,提高技艺,协会多次与外省市群众摄影活跃地区进行交流、学习,江西贵溪、浙江丽水、河南确山、北京花乡,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展览,协会还互派摄影骨干异地创作,对群众性摄影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彭浦农民摄影作品不仅走出上海,还走向国际。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推荐下,公社领导出访期间,在日本泉佐野市市政大厅里办起中国彭浦“农民摄影作品展览”,日本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作为摄影协会主要负责人,他始终把培养新人放在主要位置,从曝光到取景,从模仿到创新,耐心的教诲,手把手传教,一批批新人茁壮成长,一幅幅新作品崭露头角。

  付出的是对摄影和摄影人的爱,回馈的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由衷的敬佩,今年就要退休的李为民淡定朴实的为人、认真扎实的工作为大家所折服。因此,在他的身边也聚集起一支乐于奉献、热心助人的摄影志愿者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不计报酬、志愿为大家服务的积极分子,彭浦镇摄影活动才得以蒸蒸日上地展开着。

  尾声

  摄影,从艺术殿堂走进了乡镇寻常人家。在追寻光影的过程中,乡镇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寻找摄影题材的过程中,百姓们的知识结构和精神面貌起了可喜的变化。从当年黑白影像到彩色胶片,从老掉牙的胶片机到专业数码相机,摄影爱好者们以一幅幅生动画面展示了彭浦镇风土人情,记录了彭浦人在迈向城市化进程中的珍贵片段,记录了彭浦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康健园/养生
   第A12版:康健园/营养
   第A13版:康健园/保健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连载
放下锄头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美
新民晚报特稿A05放下锄头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美 2013-02-11 2 2013年02月11日 星期一